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中国全面推进水价改革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水资源评价最新成果表明,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远超过允许的开发利用极限,中国将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迎战缺水高峰,确保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目标的实现。

据了解,北方地区水资源量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减少量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区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的现象。中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十一五”末力求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

据了解,自5年前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启动以来,全国年用水总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近年来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年用水量(不含工业的重复用水量)并未出现大的变化稳定在5500亿立方米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递减9%左右。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速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中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 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十一五”期间,中国进一步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模和范围,建设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

鼓励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基本完成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和其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江河、湖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流域内各省市区的用水权指标;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在综合考虑本地区水资源状况、产业结构调整进展和企业承受能力基础上,逐步使城市供水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自备水费高于自来水价格。

中央直属电厂、农业生产取水均要缴纳水资源费

对中央直属电厂恢复征收水资源费,农业生产取水要依法逐步开征水资源费。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价格。

加快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实施非居民生活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方式。缺水城市要实行高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用水的差价。

同时,要保证城镇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用水。

推动节水市场开发 量化用水效益

积极进行水权有偿转让的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资源向高效节水的领域配置。

建立节水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各类用水产品和设备的节水标准,大力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建立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节水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

建立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定期发布限制、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和设备(产品)的目录。

加强节水统计工作,建立由综合评价指标、行业用水评价指标和节水管理评价指标组成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状况,综合考核各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成果。(于猛)

来源: 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