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我国工业经济形势:一升一降符合宏观调控预期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9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工业利润增幅一路上扬,而工业增加值增幅下滑——我国工业经济近来出现一升一降的明显变化。

国家统计局22日发布的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显示,1至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9.1%,增幅比1至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8.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利润增长一路加速:一季度同比增长21.3%,前5个月增长25.5%,上半年增长28%,前7个月增幅达到了28.6%。

而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增幅在6月份达到十年来的峰值后开始下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5、6月份分别增长16.6%、17.9%和19.5%。7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到16.7%,8月份进一步回落到15.7%。

尽管对目前经济形势判断有所差异,但对于未来的调控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走向,多位学者均认为应以保持稳定为宜。中新社发 井韦 摄

从三次产业看,属于第二产业的工业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析当前工业经济的走势,离不开宏观经济大环境,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也将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在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11.3%后,为防止经济过热,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投资膨胀、收紧土地和信贷闸门的措施,特别是采取了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逐项清理投资额“亿元级”新开工项目、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等断然措施,对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工业经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总体上依然靠规模扩张实现增长。上项目、扩张产能成为工业企业的本能冲动。在银根收紧、在建和拟建项目受到清查、用地成本上升的局面出现后,投资增速下滑,工业生产增速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7月份、8月份连续两个月明显回落。其中,8月份投资增幅为21.5%,比7月份回落5.9个百分点;7月份增幅为27.4%,比6月份回落7个多百分点。受投资拉动的工业生产,增速自然随之下滑。

而工业利润的加速增长,则与有色金属、汽车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行业利润的突出表现和去年同期较低的基数有关。

受国际市场价格高涨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成为引领前八月工业经济增长的排头兵,增幅达105.2%。虽然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最近有所回落,但仍停留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这使得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增幅也达到了40.2%;国内车市产销两旺,走出了去年同期的艰难时刻,利润增幅从负35.4%转为53%。

当前我国工业利润的加速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增速明显回落基础上。去年上半年,我国工业利润结束了持续10个季度30%至40%的高增长,增幅回落到20%左右。

与此同时,当前工业中的一些行业利润出现下降甚至全行业亏损,形势不容乐观。前8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2.5%,而去年同期是增长28.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378亿元,而去年同期是80亿元。这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国际油价仍居高位密切相关。

有关人士指出,总量扩张增速下滑,效益利润增幅上扬,近来中国工业经济走势总体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当务之急是巩固宏观调控取得的初步成果,严防反弹,同时应采取遏制部分行业产能盲目扩张、鼓励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服务业等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