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北京的关系,似乎已经明确。
8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批复,首次明确天津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而北京也早已放弃“经济中心”的提法,转而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并将大量工业迁往河北地区,京津冀的分工协作渐次清晰。
然而,在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天津为出海口的京津冀地区、以大连为主要出海口的辽东半岛地区和以青岛为主要出海口的山东半岛地区,仍旧各自为政,远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
京津互补
在今年1月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宣称其“宜居城市”的定位之后,有评论称北京定位的“去经济化”是一种进步,是对首都城市定位更高层次的追求。但是这个人均GDP超5000美元的城市的“去经济化”并不代表它不发展经济了,更准确的提法似乎是“去工业化”。
“我们认为,滨海新区的建立以及把天津确立为北方经济中心,与北京的产业发展一点也不矛盾。”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办公室主任缪国平说。今年4月,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对天津和北京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缪主任说:“我们发现很好的一个现象,在筛选的十几个产业中,我们之间雷同的并不多。这就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北京能够和天津形成互补。”
去年,北京市工业促进局提出了“突出高端优势,发展配套产业,加大产业纵深”的发展思路,其中发展配套产业,主要是面向天津、河北、环渤海地区,力图通过扩大产业纵深来拓展北京的发展空间,形成优势互补。北京围绕“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提出了发展“三高两低”产业的发展规划,即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
为此,北京的工业企业正在大举外迁。首钢将迁到河北曹妃甸,焦化厂迁到唐山……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2008年之前,北京将完成东南郊化工区和四环路内200家左右污染企业的调整搬迁工作(见本报2006年8月9日《北京市区工厂将成历史》)。缪国平说:“我们也提出来把不适合在北京发展但适合其他地区发展的一些产业进行梯度转移。更多的把高端的东西留在北京,把基础的和相关配套的向其他区域进行转移,既带动了区域的发展,也完善了北京的空间布局,这也是北京下一步发展的思路。”
津唐暗争
在北京、天津、唐山这个产业三角关系中,唐山曹妃甸与天津滨海新区的暗自争夺更为引人注目。
唐山市委研究室城市经济处处长李技对记者说:“唐山和天津的产业结构雷同很多,特别是传统产业重合度很高,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分工,将来一体化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据了解,天津的四个主导产业,化工、港口、机械、高新产业中,有三个和唐山重合。
大石化项目就是两者较量的一个缩影。在曹妃甸最初定位的几大主导产业里,包括大石化、大钢铁、大码头,但后来大石化被大电力代替了。唐山市发改委的一位人士说:“我们觉得,在天津获批100万吨大乙烯项目后,我们在石化这方面前期工作已经落后了。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要放弃。” 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规划发展局副局长阮强认为:“石化属于污染产业,更适于在非居住区建设,而且曹妃甸附近冀中油田已探明新的储量,发展石化产业,曹妃甸在原材料和运输能源码头上的优势不可谓不优越。”天津市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现在这个区域的石化供给尚不足以满足未来环渤海以及华北的需求,我们还将在日后择机而上。”
双方在发展港口上的定位也有重合。
曹妃甸的天然大港位于天津航道上游,自然禀赋得天独厚,航道也几乎与天津港的航道重合,曹妃甸目前正在建设的码头项目包括,“北煤南运”一期5000万吨的“煤码头”,液化石油天然气、原油码头等。业内人士认为,曹妃甸港建成后势必会抢天津港的“饭碗”。
最为突出的就是对煤炭的争夺。环渤海湾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运输港口,2005年秦皇岛港、天津港、黄骅港三个港口的累计煤炭发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经高达75.7%,曹妃甸港口建成后,环渤海地区港口未来在煤炭方面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尽管双方在一些项目的争夺上仍在继续,但是唐山方面也试图尽量与天津错位发展。“天津现在大旗一树起来,唐山反而更好办了。我们无意去争第一,唐山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北方的经济中心,要启动京津冀、环渤海,势必要有这么个中心。”李技说。
京津冀“区域”与环渤海“地区”
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看来,“京津冀”属于“区域”,但“环渤海”还只能属于一个“地区”。“这两个概念不能等同,称之为‘区域’是指京津冀具备产业配套、经济互动上的天然优势,而且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京津冀区域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产业联系稀松。”他说,我们只有将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几个“区域”发展好,才能谈得上环渤海“区域”的概念。
在北京和天津陆续明确各自的定位后,作为河北经济重心的唐山市也将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规划发展局副局长阮强介绍说,“曹妃甸的十一五规划”和“曹妃甸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正在紧张制定当中,有望在年内正式发布。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建立了定期沟通的联席会议制度,无论如何,地理上的优势和未来产业的划分,在事实上使得这个区域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京津冀区域协作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与京津冀仍然是“三分天下”。
以山东半岛为例。山东省发改委一位人士对记者说:“山东虽然也与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城市,比如天津、大连等有协作,但这种协作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比较典型的是东北的油运到济南来加工,这并不是市场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分工。在环渤海经济圈内,山东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兴制造业基地,而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育圈在京津,相互之间联系不紧。”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教授黄少安说:“山东很特殊,它一直想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中心,而对环渤海经济圈的介入不多。既是环渤海的外围,又是长三角的外围,于是便着力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半岛制造业基地。于是,山东半岛基本就变成一个相对独立又无法脱离长三角与环渤海的状态。山东基本游离于环渤海经济圈之外,但又没有很好地融入长三角,而其实,相比与天津的联系,山东与上海的关系似乎要更近一些。”
山东与环渤海及长三角的障碍,基本由于与两个经济圈分别存在着“欠发达隔离带”:从山东到天津,二者中间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中间存在明显断层。而长三角,由南京、苏州、杭州到上海都不存在这种隔离带。 (记者 张庆源 勾新雨 尹永铸 实习记者 杨雪 北京 济南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