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十一五”目标确定 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
根据农业部今天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十一五”时期我国将努力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平稳增长,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将达到5亿吨左右;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发展目标:
——主要农产品供给保持平稳增长。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0333亿公顷,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棉花、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680万吨、3200万吨左右和1.2亿吨。
——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乡镇企业每年新增就业250万人以上,农民外出务工每年新增500万人左右。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
——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农民达到1亿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
农业部确定“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三大任务
农业部3日发布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努力完成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三大基本任务。
规划提出,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使农业加快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规划确定要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推广农业节本增效品种和技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开辟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技能和本领,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增收渠道。
规划还提出,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村道路、电力、沼气、人畜饮水、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快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部划定三类农业开发区域 确定不同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部3日发布《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按照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全国农业区域分成优势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三大类区域。
优势开发区包括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13种优势农产品的41个优势区域。这一区域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公认的名优品牌,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构建适应国际化合作与竞争的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新疆北部地区、东北中低产田地区、黄淮海旱作地区、华南热作地区、海峡西岸地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新疆北部地区重点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建设中国粮食战略接替区;东北中低产田地区重点提高耕地地力与质量,建设高起点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基地;黄淮海旱作地区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华南热作地区重点加强国家天然橡胶基地建设,积极营造橡胶林生态复合系统;海峡西岸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南方草山草坡地区重点加快草地改良,发展草地畜牧业。
适度开发区主要包括农牧交错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区、西北荒漠化地区、东北湿地区。在充分考虑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确保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将立足当地优势资源,适度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记者董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