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一时间,7月上旬,来自不同机构的三份调研报告送达国务院和相关部委。
“大豆危机!大豆企业危机!大豆产业链可能断裂!”来自官学研的三份报告关注的竟是同一话题——中国大豆产业怎么办?
大豆作为中国农业第一个开放的领域,开放于入世前的1996年。不到10年,这个最早开放的领域正陷入被外资全面控盘的境地。
业界对外资蚕食的担忧已经变成了现实——出口量曾占世界80%以上的中国进口全球1/3的大豆;进口大豆挤压下的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正在收缩;大型压榨企业只留下一家未被外资兼并……
或许,“明年中国压榨行业将不会再有中国独资企业了。”
三份紧急报告
一份呼吁支持大豆产业发展的报告递到了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和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的手里。丁声俊是这份报告的撰写人。丁就职于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
“我希望国家尽快推出大豆产业战略计划,挽救中国大豆产业!”丁声俊说。
除丁声俊外,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执行院长彭真怀向国务院研究室、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等部门呈送了长达万字的大豆产业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尽数我国大豆业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提出了包括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调控大豆进口规模、制定大豆补贴政策、扶持大豆龙头企业、推进大豆科技创新、建立大豆种植基地、优化大豆产业布局等12条政策建议。
其实,今年农业部已将大豆产业的调研任务交给了政策法规司。农业部人士坦承:“大豆一事农业部比较头痛。”
农业部这份报告涉及对外资侵蚀中国支农惠农政策,大豆贸易对中国农业的冲击等内容,并针对大豆产业提出实行宏观调控,出台整套产业政策的建议。
与此同时,商务部也展开了调研。
上月底,由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带队的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调研组奔赴东北了解大豆的情况。商务部人士称,希望先对大豆链条现状进行风险评估,然后酝酿流通贸易方面的对策。
本报从国家发改委获悉,由其牵头,几部门参与的一份发展大豆产业的报告已获国务院批准,目前正下达相关部门落实。其中,涉及外资并购的内容,报告态度明确:“依据法律,有所管理。”
是什么让目光都聚到了大豆上?
“是大豆业面临外资蚕食的危机。”黑龙江一家油脂企业的老总称。
目前,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等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而且,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拥有占40%以上的压榨能力。
外资控盘三步曲
本月,美国嘉吉公司一期总投资1亿余美元的嘉吉粮油(南通)和尼达威斯供热有限公司,在江苏南通开业。
总部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嘉吉公司已有140多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谷物供应商。目前,该公司正准备投资和一期规模同等的二期工程。2005年以来,嘉吉已经收购了广东一家压榨厂,并且在南通租赁了另外一家。
目前,嘉吉占有中国大豆压榨市场10%的份额,并计划将份额提高到15%。嘉吉的行动被看作是外资吹响了全面垄断市场的号角。
这被业界看作外资一步一步实现控盘中国大豆业的第三招。
知情人士称,目前,路易达孚拟在辽宁锦州投资1.2亿建厂;ADM金海拟在黑龙江佳木斯投资7.6亿建厂。而广东富之源油脂厂,辽宁华良油脂公司,福建章州油脂厂正在商谈并购事宜。
中国加入世贸后,外资迅速进入中国大豆业。进入最快的为美国ADM与新加坡Wilmar,随后有嘉吉、邦吉、托福、来宝等几家大公司。这些公司至少在中国15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有股份,控制着这些企业的大豆采购权。
接着,跨国公司实施“借道过剩” 的第一招。
2004年、2005年,国家发改委两次发布行业预警报告,“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压榨业产能过剩”。
这并未能阻止外资扩张步伐。“产能过剩对中国企业是可怕的,但这正是外资全线并购的最佳时机。”丁声俊说。
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外资接纳了大批流动资金无法周转的中小企业。至2006年4月底,仍在开工的97家企业中,外商独资或外资参股的企业有64家。
业界人士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目标有三:一是向中国销售更多的大豆;二是消灭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三是让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转化利润的一个链条,通过中国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环节上所赚取的利润。
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套牢”中国企业大豆进口权,被业界看作是外资洗牌的第二招。
这些国际粮商,从上游的生产地南美,到贸易环节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都已稳操控制权。
丁声俊介绍,这些跨国粮商通过发放生产贷款;修建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等方式,控制了南美绝大多数的大豆生产,南美的豆农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用大豆来抵偿贷款。
国际粮商采购大豆,价格控制在每吨200美元以下,然而通过左右国际期货市场,以每吨300-400美元再卖出去。
中国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期货和现货市场操作不熟悉,“在国际贸易上并没有话语权。不得不接受不公平的定价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所长程国强在前不久完成的大豆调研报告中说。
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三次被国际大豆贸易商整体“逼仓”,从2004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又遭遇到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滑入全面亏损的深渊。
那一年,中国压榨企业亏去了60多亿。
2004年,对大豆业的人士来说,“是一场噩梦”,此次洗牌,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而跨国粮商借机兼并,走完了淘汰大量竞争对手的关键“棋子”。
扩张仍在继续。
近期ADM、嘉吉、邦吉等几大公司在并购了中国大豆加工业领军企业之后,并购之风越演越烈。
“中国完全国内独资,并且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加工企业只有九三油脂公司一家。”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说。
“在合资企业中,外资股份一般不超过30%。”一家压榨企业的负责人说。这表明跨国公司并不在大豆加工环节去冒险或通过加工来赚钱,主要目的是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
在这些专家看来,由于外资已基本控制,最后可能波及到下游种植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然而,“被外资吃掉”,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理性而无奈的选择。
要能在这个行业活下来,惟一的法宝就是与外资合作,实行集团化、利用大厂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原山东三维集团日照大海油脂公司一位负责人说。目前,此企业已合资更名为邦基三维油脂公司。
一家跨国公司负责人则认为,“一个行业,重复在一个低水平、低效率,小规模的程度上,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强强联合是大趋势。合资并购在所难免。
最后的守望者
九三油脂集团总经理田仁礼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油脂企业最后的守望者。这个位于黑龙江省,日榨能力在1.5万吨以上的中国最大的大豆加工商眼下成了孤独的“扛旗手”。
中国油脂企业无论自愿或是被迫,都已与外资结盟,中粮集团旗下有8个油脂加工企业,均以外资为主。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ADM、嘉吉、邦基,一直想和九三油脂集团合作。但九三油脂的原则是,凡在中国有工厂的,一律拒之门外。
不过,他们自己也担心,如果没有政策方面的支持,以收购东北大豆为主的九三集团前景不乐观。“如此下去,东北的大豆卖给谁?”
有市场人士预测,明年大豆播种面积将会降低50%以上,再想恢复中国大豆产业将很困难。更重要的,由于现在价格接近种植成本,国家给予的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全部被市场吃掉了。
许多人士担心,如果这种并购无限制地进行下去,中国大豆产业全面崩溃指日可待。
显然,政府对此已有意识。几部委正在落实对大豆市场进行调控的对策。
呼声最高的是成立大豆协会,使协会负责对大豆进口实行统一对外、集体采购制度,打破跨国公司对进口的垄断。
农业专家盖钧镒、王连铮、夏友富等去年曾联名的《尽快成立中国大豆协会拯救陷入严重危机的大豆产业的建议》,报给了回良玉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批示:“关于组建中国大豆协会不能拖着长期不办,请国办秘书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尽快办理”。
目前,几份报告都提及加大科研投入,发挥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优势,扩大国内种植面积,并经过3~5年的努力,把东北三省建设成我国高油高产大豆种植基地,替代部分进口。并加大对大豆进口的调控。利用转基因政策,质量检疫以控制进口大豆速度。“要求进口转基因食品必须贴标签。”对进口大豆,应该采取全国统一招标制度,对不通过招标采购的企业不发放进口许可证书。这样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跨国公司对中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垄断。
按照中国大豆蛋白质含量高的优点,强化大豆优质、高产、专用品种的研制;开发大豆蛋白等高端产品,绕开压榨业竞争,实施深加工。
另外,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专业化,集团化发展。程国强建议,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部选择5~6家年加工50万吨大豆以上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定点企业。
专家提出,宏观调控部门要通过对大豆进口、加工等市场信息的及时发布,鼓励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民种植大豆。争夺国际农产品市场定价权。
截至发稿,未经证实的消息,九三油脂集团正与外资洽谈,计划售出49%的股份。这个最后的守望者还能守住吗?(王延春 唐君燕 李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