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中意环境周”刚刚落幕。6年来,中国和意大利在环保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作为“中意环境周”的协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进行长期、友好、多方面的合作,是此次中意环境保护合作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加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协调和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本报记者 杨锋磊北京报道 “这个试验在欧洲做很容易,因为那里农业基础设施好,但在中国就很艰难。”7月4日,在中意环境周农业论坛上,曹志平回忆她在山东试点做“甲基溴土壤熏蒸技术转让与能力建设”项目时说。
曹志平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系教授。她所说的甲基溴项目是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与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合作开展的农业项目之一。
意方专家的中国遭遇
甲基溴是一种剧毒农药,可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细菌,曾为作物高产做出重要贡献,但其高达90%以上的挥发性足以破坏臭氧层。中国为淘汰甲基溴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01年,意大利政府开始支持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
实际上,做甲基溴的试验很危险,一旦泄漏,人必须跑到上风向的地方,如果沾到皮肤上,肉就会被烧烂。来自都灵大学农业创新中心的古力诺教授和凯姆普盖拉教授,与曹志平一起进行这项危险的研究。
在试验中,意方专家遭遇了更麻烦的“中国难题”。在发达国家,农业普遍是规模化生产,他们很容易做各种试验,但到中国就有点儿难。例如,水、电、道路设施等都难以达到要求。另外,在中国选4个大棚来做试验,要跟4户农民打交道,如果有一个农民不同意,试验就做不下去。
意大利专家在欧洲做大棚试验时,那里的塑料大棚又高又大,顶是平的,人在里面工作不觉得局促狭小。而在中国山东,进了当地的蔬菜大棚,意方专家“傻眼”了。面前的拱形大棚又窄又矮,多半没有门,人几乎不能钻进去。身高1米9的意大利专家后来也不得不在这只有1米高的大棚里工作。
据介绍,意方专家对试验要求很严格,几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但有时意大利经验也会“水土不服”。
在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做滴灌系统试验时,意方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水泵一定要达到6个大气压。而实际上,在中国的大棚里不需要这么高。为满足这6个大气压,他们前后换了5个泵。结果气压达到后连接泵的水管“不堪重负”,“嘭”地一声爆裂,几个人都被水浇透了。后来的试验表明,只需1.25个大气压就行了。
难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民成为农业污染的主体,同时也是污染的受害者。但是,未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对农民进行相关培训,无论对政府还是科研机构而言,都是个难题。
中意专家在河北邯郸建立试验站时,当地政府希望他们能在那里培养出“世界上一流的农民”。曹志平深感任务的艰难。因为她知道,要想在短时间内说服农民接受先进、环保的生产技术很不容易。他们在山东寿光做项目时就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他们在那里做的是节水农业,在塑料大棚内做滴灌系统。这个滴灌系统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要节水30%以上,而且可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根据核算,装这样一个滴灌系统要800~1000元,但可以用好几年,其增加的收益最后要比装滴灌系统的成本高很多。然而,不论曹志平如何向农民讲运用技术节水如何防止病虫害的好处,农民仍然认为投入的钱是实在的,但后面节省的东西是不可预测的。他们仍然安于使用习惯的灌溉方式。
“实际上我们做了很多项目来推广这个系统,但就是推不开。”曹志平说。
最后,曹志平和意方专家共同进行的甲基溴项目有些已通过了有关部门组织的成果鉴定。但她认为要推广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