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中国输出通货膨胀了吗?西方指责自相矛盾背后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6 月 3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最近一段时间,国外一些机构和媒体对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指责,称中国正在或开始“输出通货膨胀”。其理由五花八门,包括举例说中国征收消费税后,出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零售价上涨50%,广东某些地方民工工资上升15%—20%,以及中国制造业面临能源、原材料涨价的成本压力等等。并由此得出结论,称涨了价的中国产品涌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加剧了那里的通货膨胀。那么,中国真的有错吗?

中国出口产品涨价了吗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6年1至4月,我国钢材出口平均价格同比下降了11.1%,玉米出口单价下跌1.8%。虽然棉线和棉纺织物出口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升7.2%和4.5%,鞋类价格同比上升4.7%,但这一方面是加强出口数量管理,防止低价竞销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归因于美欧对我国纺织品、鞋类实行特保、反倾销等措施,减少了这些商品的出口数量。即便如此,我国产品价格仍然远远低于欧美自身产品的价格水平。

增加民工工资尽管完全必要,但不一定带来产品价格水平相同幅度的上升。因为劳工成本在最终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并不大。2005年我国出口总量中,加工贸易占54.7%。加工费一般只占产品出口价很小部分。像沃尔玛、盖普、利外斯、波罗等零售集团或品牌集团来中国做贴牌加工贸易,定价权基本上在他们手中。例如加工一条休闲裤,加工费一般只有2美元—3美元,但零售价可以达到35美元—40美元。即便加工成本上升50%,也只有1美元—1.5美元。零售价可以不上涨,只要中间商愿意让出部分本已过多的利润。

此外,中国制造成本的上涨也并没有引起西方国家国内物价水平的攀升。连美国经销商自己也承认,事实上,大部分中国生产商自行承担了成本上升的损失,挤压了自己的利润,而没有将之转移到价格上。

是“中国需求”让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吗

指责中国输出通货膨胀的人,往往指责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加剧了世界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从而推动其价格上涨。但分析一下实际情况,不难看出这些说法也站不住脚。

仍然以我国海关统计为据。今年1至4月,我国原油进口额137.6亿美元,平均每月34.4亿美元。而美国今年一季度原油进口额就达到了777.53亿美元,平均每月259.18亿美元,为我国7.5倍。如果说是需求带动了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那么这个最大的需求方显然是美国。

在金属矿产原材料方面,据我国海关统计,今年1至4月,我国氧化铝、未锻造铝和铝材、未锻造铜和铜材、钢材四类产品进口数量是呈下降趋势的,分别下降了11.8%、3.9%、20.0%和26.4%。而我国国内这些矿产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幅度也低于同期世界市场涨幅。因此,世界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基本原因也不在中国。

“中国输出通胀说”的背后

就在三年前,西方国家还在纷纷指责中国“正在输出通货紧缩”,后来发现中国没有能力改变西方国家的物价水平,就转而指责中国产品太便宜,以致“排挤”了他们国内的就业。后来自己经济不错,就业增加了,又转而指责人民币汇率低估。现在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指责又变成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其实这一系列的指责是前后矛盾的。中国如何有能力在短短几年中从一个“通缩国”变成“通胀国”?任何一个国家这样做,经济都会出大问题。既然指责“输出通货膨胀”,为什么同时又说“人民币汇率低估”?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岂不是更要大涨?

实际上,美欧日确实同时存在通货膨胀加剧的威胁。共同原因是世界市场原油、矿产、金属等重要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三者在这些共同威胁面前又各有难处。美国不愿影响国内的消费热情,因为那是经济繁荣的主要来源。欧盟不愿过于提高利率,以免影响刚刚有起色的经济复苏。日本则不情愿放弃零利率政策,以免影响花了十年代价好容易收拾好的金融体系。于是,中国又一次成了“靶子”。

走自己的路

无论外边怎么说,我们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首先,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市场能源和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是短时间能够结束的,我国生产和出口确实面临更多的原料成本压力;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人工资和社会保障的步伐还会加快,劳动力成本压力的加大是必然趋势;此外,环境成本的不断提高是必须的,也是对我们自身有益的。比如为了保护木材资源,对一次性筷子出口征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何就成了输出通货膨胀?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尽可能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附加值。例如原来卖10美元的商品,劳工和原材料成本4美元;提高技术和档次后,卖到30美元,而其中劳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只增加到8美元。或者技术和档次提高后,耗用的人工和原材料大大节省,消化工资福利提高和原材料涨价后,成本还是4美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而又不至于引发价格上涨。同时,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同跨国公司结盟,增强产品定价话语权,从市场终端上进一步保障自己的利益。

(本文作者系中国前驻美商务参赞)

来源: 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
马凯:今年不会出现通胀 财政货币政策依然稳健
CPI涨幅提高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加大
央行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需关注通胀潜在风险
中国缘何又响通胀警报
需求增长带动物价上涨 通胀可能刚开始
核心CPI反弹 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