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在捡拾珠峰垃圾
经过近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记者随同2006地球第三极珠峰环保登山队,于昨天下午3时抵达海拔6000米的冲锋营地,开始捡拾垃圾。在从大本营到冲锋营的一路上,不见白色的冰雪,只有白色的垃圾。因为日益遭受人类侵蚀,圣洁的珠峰已伤痕累累。
岩石滚下一大片
30日早晨7时,环保登山队员一行6人整装出发。“今天是个好天气。”西藏向导登山队员多吉对记者说。确实,天空万里无云,珠峰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向6800米冰川带挺进的过程中,队员们经受了体力与耐力的严峻考验。出发后约攀登了100米左右,即进入珠峰高风区,6级大风裹着风沙扑面而来,记者只得选择大石的背风处艰难前进。又挺进100米后,进入攀爬路段。看上去明明是嵌在山坡上的岩石,只要用手一拉便呼啦啦滚下一片,队员们赶忙打乱直线队型,防止滚石砸在身上。
吸气声盖过了风声
攀爬至海拔5600米时,空气中的含氧量骤减,队伍行进速度明显降低。记者更是上气不接下气,平均每爬五步就得停下来,张大嘴巴拼命呼吸,空气在气管里流动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风声。而在前进的同时,队员们还要不停蹲下身来,捡拾脚下的垃圾。“每次一蹲下,我就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站起来。”来自惠普公司的志愿者说。
中午12时,一行人以近乎蠕动的速度到达了海拔5800米高处。一条冰湖横在面前,经过考察,领队决定向左迂回,绕过冰湖前往珠峰北壁。下午5时,在海拔6000米处,由于高原反应及体力耗尽,经过大本营研究决定,全体队员下撤。由大本营到冲锋营一带的垃圾基本清理完毕,出于安全考虑,本年度清理工作截止到海拔6000米位置。
高海拔成卫生死角
从大本营到海拔6000米的一路上,记者看到,溪流里、石头下,白色垃圾“迎风飘舞”。
此次捡拾可谓成果颇丰,有印着各国文字的食品袋、废弃的帐篷,还有数不清的塑料袋。虽然还没有对垃圾总量进行统计,但装了整整两卡车的鼓鼓囊囊的垃圾袋,清楚地表明了珠峰的现状。
据一位连续三年参加环保活动的安利公司志愿者讲,这些垃圾只是冰山一角,他曾抵达海拔7000米高度,发现那里简直就是垃圾世界。每年,当地政府都会派出队伍清扫,但整队的牦牛驮满垃圾,也无法清扫干净。西藏登山队队长桑珠告诉记者,各国登山者们在攀登中,会把所带物品的包装袋随处抛弃,在攀登到海拔7000米左右时,为减轻负重,还会把氧气瓶及登山绳等留在那里。等下撤时,体力已基本耗尽,根本就不可能把这些笨重的废弃物品带下山。
牦牛所能到达的极限是海拔6500米,由于负重过大加上高山反应,每年仅因为清除垃圾而累死的牦牛就达10头之多,而6500米高度以上地区牦牛无法到达,就成了卫生死角。
■记者手记雪线向上退缩
在珠峰大本营你还会发现,这里的石头都是圆形的,好像被打磨过。“这里原来都是冰川,从1956年拍摄的照片来看,现在我们大本营驻扎的地方,原本是白茫茫一片,这些石头,就是被冰川磨圆的。”桑珠说。
短短的50年,冰川已经从海拔5120米退缩到了6300米,远远望去,只剩下珠峰下一条蓝色的带子。而雪线的退缩更令人触目惊心,喜玛拉雅山脉的雪线直接决定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来自印度洋的热空气经过这条山脉的洗礼,变成冷空气,才能到中国中部与热空气汇合,形成降雨。但现在,雪线已从海拔5400米退缩到了海拔6800米的地带,并且还在以每年20米的速度向上退缩。
看看脚下,这里本应是一片冰雪世界,但现在,只有怪石嶙峋、沙石扑面以及遍地的垃圾。如果数百年后,珠峰变成了一座秃山,我们有何面目面对子孙?(特派记者 李宁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