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厂小而多”现象影响中国铁矿石谈判——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 数以千计的钢铁厂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了中国在当前全球铁矿石谈判中陷于“孤军奋战”的最好注脚。
能源问题观察家孙凡说,中国的钢铁厂众多,但这些企业大多数规模偏小,产品趋同,附加值低;企业装备落后,消耗高,污染重。而中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很低,中小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产能继续扩张,对铁矿石需求高烧难退。国际矿业巨头不用费力就能把握住中国钢铁业的“软肋”。[钢铁业的“并购年”]
业内人士指出,铁矿石的“蝴蝶效应”表现十分明显。一只蝴蝶在亚马逊河的雨林中扇动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社会学的“蝴蝶效应”。铁矿石涉及资源战略、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方式、就业机会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等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只有从全局高度做出调整和努力,才能够控制“蝴蝶效应”并将其转化为机遇。
目前整体上,中国是第一大买主。从常识看,第一大买主中止长期合同,矿业巨头将被逼至“墙角”。日本就曾以此手段迫使对手“服软”。但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前10位企业产量仅为全国总产量的35%。而新日铁和JFE两家企业产量就占日本60%的市场份额。孙凡说,就在宝钢代表中国进行谈判时,一些小钢铁企业、进口贸易企业私下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暗送秋波”。[一季度铁矿石进口有些“不正常” ]
孙凡说,首先,对占钢铁企业多数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如果沿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间的资产划拨调整,便不是市场意义上的重组。而行政手段“拉郎配”带来的问题,往往与解决的问题一样多。而且实践表明,靠行政手段不能组成真正的全球性市场巨头,就像一千只小舢板捆不成一艘航空母舰一样。
其次,行政主导的“重组”冲击对象往往是对市场敏感、机制灵活的民营经济,如果“规模大”以效益和效率为代价,就与“重组”的目标南辕北辙。孙凡说,民营钢铁企业从夹缝中发展起来,以自身特长适应了超常规发展中的中国市场,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在河北省一些县市,民营钢铁企业成为当地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在2005年铁矿石暴涨和钢价暴跌之下,中国提出通过兼并、重组扩大重点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标。但在地方、部门利益驱动下,中小企业为避免被淘汰而加快扩容,钢铁产能进一步增加,铁矿石需求量继续增长。[钢铁“暴利时代”终结,是挑战还是机遇?]
“现行体制下,哪个县市都不愿意本地厂家被兼并。”行政管理学博士郑建国说,中国必须坚持贯彻自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逐步使各级政府摆脱“市长办钢厂”“县长管钢厂”的模式,把企业有序地推向市场,让全球市场在重组并购中发挥作用,同时以绿色GDP等环境指标推动钢铁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重组和再生。“成百上千的钢铁厂,是市场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产物,因此只能依靠市场力量来逐步破题。”(记者钱春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