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中西部各省陆续出台措施吸引东南沿海的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然而中西部自己培养的大学生却呈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态势。随着今年大学生毕业日期的临近,中西部校园里意欲"东南飞"的"孔雀"日益增多。
有关数据表明,山西、甘肃、宁夏等中西部省份整体人才外流严重。山西省长于幼军在前不久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部崛起进入实战阶段,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推进的今天,如何留住作为重要后备人才力量的大学生?这是中西部各省亟待破解的普遍难题。
学子不恋故乡土,"孔雀"忙着东南飞
刘永霞是山西财经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准毕业生,今年四月她南下长三角求职,跑遍了杭嘉沪一带的大中城市,并最终在浙江桐乡的一个私营企业里做了一个月的外贸。优美繁荣的江南给刘永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毕业论文的关系,她不得不提前回来,但她表示,毕业后还将踏上去江南的求职之路。
"有时觉得山西财经大学招这么多人,就像是在为东部培养后备人才。"刘永霞介绍说,他们班50来个同学,大部分选择了京、沪、穗、深圳等沿海大城市作为就业目标城市,在这些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就去江苏无锡、浙江绍兴等二级城市。有同学甚至表示,宁可去东部的县城,也不愿呆在中西部的省城。
山西大学的王瑞文则向记者透露,她隔壁寝室的八个人三月份集体南下广州,虽然系里三令五申要求她们回来写论文,但她们至今没有回来。
近年来,随着大学不断扩招,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东部沿海。据山西省人事厅的一位主管处长透露,2005年,山西省9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中,1万左右进入了本省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大学毕业生本省就业的主体;一部分去了企业,而由于山西民营经济不够发达,因此这部分人数相对有限;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学校和自主创业。这位处长告诉记者,除了这几个方向,多数都去了东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从新疆到内地就业的大学生约有1万人,但毕业后能够返回新疆工作的不足50%,回来的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学生以及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紧缺专业和汉族学生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已经流失各类人才20多万。与此相反,深圳市人事局的数据则显示,1997年以来,深圳已引进超过12万名大学毕业生,这相当于内地为深圳创办了几十所大学。
中西部:重视人才与浪费人才现象并存
待遇和发展空间是影响大学生选定就业目标城市的主要因素。兰州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耿磊,今年三月从兰州到了北京,月收入也从1000元左右变成了3000多元。山西财大的刘永霞告诉记者,太原外贸行业给予新人的月薪多在千元左右,从1000元涨到2000元,可能需要两三年,而在长三角,实习几个月就能拿到2000元。此外,内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医疗、教育等都较为落后……这些客观因素都为内地在"待遇"这项指标上减分不少。
"中西部令人满意的就业岗位很少,发展空间有限!"刘永霞向记者抱怨,中西部地区外贸不发达,如果留在本地,就只能做一般的销售人员。读了四年大学,总想干点和专业有关的,不然大学算是白读了。
尽管"人才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中西部各省也纷纷出台了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西部重视人才与忽视人才的现象并存,尤其是在基层,用人不公等"灰色人事"现象在部分单位和部门表现突出。
前不久,《山西日报》披露了一起基层用人不公的典型事例。山西省长子县委书记桂正平于去年11月到任后,深入到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全县缺编教师近500名,但同时还有数百名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原来一些校长利用手中的权力随意雇用代课教师,并以此向教育主管部门讨要经费。
类似的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并不鲜见。四川省开江县的广大农村学校严重缺乏教师,一些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纷纷表示愿意扎根农村基层。但在近日举行的公招教师考试中却出现了严重不公:有人笔试只考了19分,居然被录取,而总分远在其上的考生却纷纷落榜。为此,不少优秀大学生被迫外出打工,而开江县的人才依然匮乏。
山西省人事厅法规处处长刘旺说,在政策引导下,最近几年不少大学生也愿意留在本地工作。但部分地区不公正的用人机制严重挫伤了大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水土"不服,只能另栖他枝。
中西部亟待克服亟待破解人才流失困局
中央近日召开的"中部崛起"战略工作会议指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人才等综合优势。"专家认为,内地人才东流的状况应该尽快改变,否则,中部地区的人才优势有被弱化的危险,而原本人才储备不足的西部,其发展将会更加举步维艰。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为中西部地区稳定和引进人才的努力,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记者近日在山西省人事厅了解到,山西省高层次人才出现了"回流",流进流出比已经由2002年的1:4转变为2:1。最近几年,山西省通过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人才的引进和开发;推出"柔性流动"政策;提供创业舞台吸引人才等办法,成功地做到了"扭亏为盈",使得高层次人才从净流出变成了净流入。
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内地人才大量流失的整体态势。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刘玉能讲师指出,要促进一个地区社会发展,仅仅依靠少数高层次人才是不够的;吸引博士、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通常做法--提供优厚的待遇,很难用到大学生身上。要留住大学生的人,拴住大学生的心,只能另辟蹊径。
山西省人事厅的刘旺认为,中西部的人才工作重心应放在自身软硬环境的建设上。政府在加快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应尽快对不合理的用人机制问诊开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同时要下大力气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留住、吸引人才的根本之策。
刘玉能还说,要警惕"从外面来的就是人才,来到后就不是人才了"的错误观念。中西部地区需要引进人才,但更要挖掘、留住本地的人才,毕竟,造血比输血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政府在给予更多优惠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山西大学的王献忠认为,许多大学生对中西部有很深的误解。在他们眼里,中西部意味着落后、艰苦、没有发展前途。实际上,内地人才匮乏,大学生锻炼的机会会更多;生活成本低,意味着生存压力小,生活品质也可能更好。(刘砺平、叶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