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科协"七大"呈现五大亮点 企业代表人数翻一番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5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5月23日召开。今天,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齐让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称,与此前的六次大会相比,新形势下的“七大”呈现出很多新亮点。

———企业科技工作者代表所占比例与上届相比翻了一番。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企业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人数与上届相比将近翻了一番。“七大”代表共1200人,全国性学会推选的代表占32%%,各省级科协推选的代表约占62%%,其中企业代表191人。而上届代表共1000人,企业代表100人。齐让介绍说,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新形势下必然出现的新情况,如今,企业正渐渐成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推动力量。仅从中国科协统计的研发人员人数来看,目前企业研发人员所占总量比重已超过60%%。

———建立代表建议制,充分发挥1200名与会代表的作用。据介绍,大会“未开先热”,现在已经收到508位代表提出的613份意见和建议,目前正在整理分析之中。为了鼓励代表针对国家科技工作、科协工作以及科技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七大”首次建立了代表建议制,会前专门下发了征求代表意见和建议的文件,请代表认真填写。与此同时,代表大会期间还专门设立建议组,负责收集整理代表随时提交的建议和意见。中国科协将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内容或在系统内解决实施,或及时向中央及有关部门反映,或作为课题重点研究。

———1200个代表有了“通行证”,可随时考察科协工作。今年参会的1200位代表每人将得到一个特殊的“通行证”。为强化中国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5年内代表可持代表证随时随地考察中国科协各级机构,并随时向中国科协有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中国科协希望通过这种方法使自己不仅面对各级科协组织及学术团体,并且直接面对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

———首次起草专门针对科技工作者个人的文件。随着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力量逐渐明显,很多科技工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关于他们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身修养以及在国家建设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此,中国科协首次起草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的若干意见》,其主要定位于明确任务,激励热情,鼓舞干劲,针对目前科技界存在的突出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规范行为,创造条件,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之中。据了解,该文件如今已10易其稿,将提交大会审议。

———《章程》修改与时俱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只要有科技人员的地方,科协就要开展工作;只要是科技人员密集的地方,科协就要争取建立组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搭建好服务平台,本次大会将首次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中“基层组织”部分进行修改,针对基层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据介绍,具体内容将包括拓展与各种新兴科技人员组织的联系,切实做到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科协系统信息化建设等。(延宏 刘莉)

来源: 科技日报

相关文章:
中科协:要用技术进步解决电力紧张和环境污染
科协主席周光召:“三大问题”困扰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科协着手研究制定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