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水务发展的黄金期已经到来!”,4月26日的“中国水务高峰论坛”上,首创集团副总经理张恒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自4月以来,河北、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也相继传出水价上涨信号。以武汉为例,居民生活供水价格(自来水费+水资源费)从0.71元/吨上调至1.1元/吨,每吨上涨0.39元。加上0.80元/吨的污水处理费,生活用水的实际价格将由1.51元/吨涨至1.9元/吨。而在3月份,河南漯河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基础水价,就由原先的1.1元/吨调整为1.6元/吨。
虽然很多省市表示短期内不会出现“天价水”,但水价上涨已成为一种必然。
“水作为商品的价格和水资源的稀缺状态一直是不对等的。”张恒杰表示,此前,由于我国水务企业存在严重的成本倒挂问题,水价一直过低,导致很多地方的水务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而各地酝酿的一系列调价措施,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一状况,“微利时代已初显端倪。”张恒杰对此充满期待。
上涨的水价不仅吸引着国内社会资本进入水务投资领域,也吸引了众多境外投资者的目光。“目前我们已在16个省投资、运营和管理着18个项目”,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4月26日说。除威立雅之外,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都已不约而同地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部分。
从“微亏”走向“微利”
“在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成本基本在每立方米6毛到6毛5左右。”张恒杰对记者说,但污水处理费价格却有着差异。以山东为例,每立方米污水处理费达到了8毛钱,而05年刚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安徽铜陵,每立方米只有4毛钱,“那肯定连保本都做不到。”
“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那企业就很难运作”张恒杰说,因为市场化的水务必然要求污水处理费价格要在成本价以上。
虽然目前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费价格仍很低,还有城市尚未开征污水处理费,但张恒杰认为,从全国的角度来讲,达到保本微利肯定是必然的趋势。
在3月份举行的“2006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许昆林副司长曾就水价问题透露将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他表示,城市水价要实现由福利向商品的转型,基本能够实现保本赢利。让水价逐步反映水的全部成本,促进水务企业能够真正实现企业化运行。
水利部官员也在最近就此“表了态”:“要合理提高水资源费与水价水平,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 4月26日的“中国水务高峰论坛”上,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殷红东说。
来自水利部的统计显示,2005年底,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2.09元/吨(含污水处理费0.54元/吨),比2004年上升10%。而北京在14年里经过9次水价上调,价格已上涨了30倍。更有专家预计,在2007年“南水北调”工程完工后,北京将会出现每立方米7元的“天价水”。
作为“十一五”水利改革与创新的重点领域,深化水价改革也为多元化资本进入水务市场创造了基本的盈利空间。
4000亿投资:蛋糕待人尝
“水务市场化改革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机遇期。”4月26日,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表达了他的看法。
据高而坤介绍,“十一五”期间将重点解决饮用水问题,到2020年让城乡居民饮水达到安全或者基本安全。
而这一需求将加速推动中国水务市场化进程。
根据去年12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到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并要求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将推行产业化和市场化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将新建污水处理厂1000多座,总投资将在4000亿元左右。
而仅靠国家和地方财力,不可能完全承担如此巨额的投入。
“这就要求发展水务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高而坤说。
他表示,长期以来,供排水作为公益事业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府既是政策制定者、监督者又是经营者,社会资本难以进入。这使得水务企业外缺竞争内缺激励,政策性亏本掩盖了经营性亏本。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这一矛盾是必然趋势。
而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就已拉开大幕。2002年建设部发布的《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就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市政公用行业。2004年建设部又发布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范市场化运作程序。
水务作为公用事业一部分,也由此得到了更多机制上的解放,市场化改革在供水、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等经营性比较强的领域都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高而坤表示,水务产权改革作为水务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正在逐步推进中。原有的单一国有制模式已逐步转变为合作经营、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共存。
山东省更是要求,到2006年底前,省内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要完成“事改企”。
此外,经过几年的发展,水务投资合作领域由单一的水厂合作,已逐渐转变成为管网、营业等多方面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合作。这也为水务产业的市场融资拓宽了渠道。
资本与资源:真正的考验
但实际上,水价上涨这一利好,决非所有水务企业所能均沾。业内专家表示,资本实力及资源整合能力正在对城市水务产业进行着新一轮洗牌。一些企业悄然退出的同时是另一些企业的迅速扩张。
“水务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企业做不了”,张恒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淘汰,还能笑到现在的人已经很少了。”
据他介绍,三年前,很多企业觉得水价要上调,自来水公司肯定能赚钱,不如先投一个再说,做不了再卖。“现在已经有人在做二倒手了,还有些则被政府踢了出去。”
由于水务产业建设资金投入需求较大,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伴随产权改革的深入,一直呈现出资本拉动型的发展特征,一度被有关专家称为“进入资本拉动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已在逐渐逝去。
“应该说水务发展现在已经进入规范期,到了产业时代。现在的水务企业不仅要有资本,还要关注整个产业链。”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5月11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现在地方政府考虑的也不仅仅是资本问题了,只有资本而没有资源整合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的企业,最终还是要退出的。
傅涛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投机资本已经开始退出,其中也包括一些外资。水务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不适合投机。而留下来的企业也是有着长期战略规划的,比如威立雅、中法水务等。由于收益相对稳定,并且属于资源型行业,水务产业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并不是赚不到钱。
经过几年的发展,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已在水务行业日显突出。深圳水业集团就凭借经营管理的品牌优势,在较短时间迅速拓展了多达6个城市的异地市场。
而世界水务巨头法国威立雅水务也通过自身运营管理的优势,向上游整合融资环节,让擅长投资的财务投资人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共同占据市场。目前,威立雅不仅是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外资水务企业,也在05年登上了国内水务企业“老大”的位置。其业务范围已涉及城市供水,城市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和工业水的管理等多方面。
“水务市场最后拼的就是资本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张恒杰说,“资本是前期,资源整合能力是保证。进入一个市场而没有资源整合能力,就像给自己装了一块砖头,总有一天走不动。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走得高、走的远。” (见习记者 叶静/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