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中央部署力推文化体制改革 由试点走向全面铺开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4 月 3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新网4月29日电 《瞭望》周刊刊载文章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中央的又一重大决策。在3月底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这项决策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这次会议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了总结,并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文章说,牛仔裤、麦当劳、好莱坞、迪斯尼、NBA、摇滚乐、互联网、信用卡……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这些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文化标记也在世界各个角落大行其道,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面临着西化的影响。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对中国文化处境的反思,对文化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中央适时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章建刚说,国家此时力推文化体制改革,希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形势紧迫、更是责任使然。

全球化的紧迫形势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也屡屡提及“紧迫”一词。这个“紧迫”,源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源自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压力,也源自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压力,但都跟全球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文章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的是一个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准确地传递我们的国家形象,巩固和扩大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章指出,如果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感更多来自于外部环境,那么对改革的责任感,则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这一背景不容忽视。章建刚将“责任”表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政府有责任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第二,发展的含义中应当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社会,它的发展才是健康和谐的,也才能让人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政府有责任努力创建这样的体制和机制。

此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也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适应市场经济的全新环境

文章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另一个大背景是现代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文化体制大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

文章称,当然,这种局面的扭转最终需要冲破体制的障碍,把混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的性质厘清,把混淆的事业职能与企业功能捋清。具体而言,需要政府“养起来”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经费到位,并通过内部改革增强其活力;同时,需要政府“放开手”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则应鼓励其在市场竞争中学习生存,并壮大实力。

由试点走向全面铺开

文章指出,在这三个大的背景取得基本共识后,根据中央的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一方面是理论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改革的实践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在9个省市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以此为起点,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转入试点先行的摸索阶段。

文章说,两年多来,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已经基本清晰。同时,积极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事项和程序,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积极探索对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的新途径、新办法,探索解决文化领域国有资产产权主体模糊、出资人不到位的问题,使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经济体制改革并轨。

有关机构完成的《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上述措施将理顺产业发展的环境,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因此乐观预言:存量领域国有文化资产之间兼并、重组、整合的速度将加快,迅速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大大提高中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产业格局将有利于政府对文化产业实施基于市场的内容监管,推动“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的形成。中国文化管理体制将融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框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全面融入国民经济的统一市场。

因此,面对今年年初发布的系统性更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章建刚表示:“我认为中央此时做出这一决策是国家的一大幸事,因为越早改越主动,越晚改代价越大。但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万分急迫,但因关系重大,必须充分发挥有关人员的集体智慧,积极稳妥地加以实施。”(张冉燃)

 

来源: 中新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