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举办的“特级教师校友论坛”上,历史系64届毕业生、来自湖北省黄梅一中的特级教师严志学曾经忧虑地谈道:这些年来,农村教育有一种被抽空的趋势,稍微好一点的教师,一个个地都“孔雀东南飞”,流动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去了。
他扳着手指说:“在我们那里,再也见不到从北师大、华中师大、湖北大学分来的大学毕业生了,就连黄石、黄冈等地市一级的师范生也见不到人影。没有合格的教师,农村的孩子谁来教?农村的基础教育谁来落实?”
特级教师深深担忧的问题,终于在2004年春天摆上了湖北省教育厅的议事日程,并且就在当年的6月,一个富有创新意义和建设性的举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启动了。
一晃将近两年过去了。如今,已有1335名响应号召的“资教生”活跃在全省50多个县市区的400多所乡镇学校,而且关注和积极报名的大学毕业生还在增加。
有一首由年轻人自己创作的诗这样写道:“深入农村,献身教育,我们是注入黑土地的新鲜血液,在大地的脉络里汩汩流淌。”
新鲜血液究竟是如何注入到黑土地中去的?
政府出面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
2004年年初,由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安丽牵头,对全省农村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几大矛盾非常突出:
在区域分布上,城区学校超编,乡镇学校缺编,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年龄结构上,50岁左右的教师居多,3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缺乏,整个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在学历层次上,中专或大专学历的教师偏多,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偏少,高质量的合格教师实在太少;在学科分布上,传统学科的教师多,新学科的教师少,特别是外语、计算机教师的缺额极大,很多学校因此根本开不出课来。
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湖北省监利县的情况很典型:自2003年起,初中生入学进入高峰期;2004年,全县净增新生1.7万人,使该县568所中小学缺编教师超过了3000人。
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随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到位、投入到位,农村学校的危房改造、教师工资拖欠等问题逐一解决以后,教育的矛盾必然会转移到教育的内部规律上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教育最根本、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城乡教师的教育水平相差越大,农村学生越难以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公平。”
但是,今天的社会环境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的自由流动都被视为是正常合理的,个人的正当权利和要求也越来越受到承认和尊重。靠一纸行政命令,靠一些空洞的口号来鼓动大学生下基层的做法显然不灵了。
“我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新的举措需要新的激励性政策来支持,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主持这项工作的陈安丽强调说。
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作出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决定:
从2004年起,教育厅每年从财政拨出专项经费,通过政府出面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吸引一批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县农村乡镇学校去任教,以缓解农村教师缺口问题,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这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一次探索,也是一次演练。
当年的7月9日,中国地质大学礼堂一时成了热闹非凡的“人才市场”:一边是等待挑选的“资教”学生,一边是急着用人的基层单位代表。一些对面试或专业不满意的单位,还吵着嚷着要求调剂换人。“那一天,我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最后嗓子几乎都发不出声音来了!”当时在现场组织协议签订会的陈安丽事后回忆说。
当第一批“资教生”下去以后,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企图”截留几个,打算让一些“资教生”留在县市一级的地方任教,但省教育厅对此坚决反对:我们出资购买的是乡镇一级的教育岗位,那里最需要合格的教师,绝对不允许随便调人。
让“政策引导”成为看不见的手
一个好的创意要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进而转化为可以推广的行动,这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资教计划”正式启动之前,省教育厅连续发布了两个文件,明确提出选派到农村乡镇任教的毕业生,在3年的服务期内可享受6项优惠政策:
——列出专项经费用于“行动计划”,服务期内经考核合格的,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省教育厅将根据“资教生”个人签领凭证,统一将奖金直接汇入个人账户。此奖励款可优先用于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可提前定级,免试用期。其工资由县(市)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按月足额发放;
——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毕业生,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办理注册手续。服务期满后,回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并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关系可自愿选择保留在原就读高校或省毕业生就业中心,也可直接转入县(市),免收户档托管费;
——对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由省教育厅提供经费组织岗前培训,并免收教师资格申请认定费。
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也纷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规定,报名“资教行动”的毕业生,除享受6项优惠政策以外,还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报考本校研究生可享受同等条件下适当减分优先录取的政策。武汉理工大学对参加“资教行动”的学生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江汉大学提出“全面铺开,重点辅导”的办法,重点做好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及贫困地区生源毕业生的工作,鼓励他们报名资教。襄樊学院规定,凡参加“资教行动”的贫困生,学校可免除其所欠的全部或部分学费。
政策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开始悄悄发生作用:目前,在基层资教的1335名大学生中,约有1000名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在以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基层的同时,他们承受的经济压力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并且有计划地开始偿还贷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系2004届毕业生范献龙,为了资教,他主动将本来可以留在武汉的户口迁到了遥远而偏僻的神农架林区。
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范献龙却这样回答:“我出生在贫苦农家,当年是1.5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让我迈进了大学的门坎。参加‘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省教育厅将为我提供1.5万元的奖金偿还债务。我至今都对这些政策、这些帮助铭刻在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辈子都想着报答。我相信,这些温暖,从我这里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也一辈子不会忘记。”
对“资教生”绝不能一派了之
2005年9月9日中午,经过长达两天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陈小君带队的18人慰问团,终于抵达湖北省西部最偏远的地方——神农架林区下谷坪中心学校。
陈小君特意选择在月圆中秋之际看望在这里资教的4名学生。她带来了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问候,带来了山区渴望的精神食粮——图书资料、文体用品,带来了节日的礼物——武汉的月饼、学校艺术团精彩的歌舞,最重要的是她给远离城市、远离母校的同学们带来了温暖。
这次行动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小小的秘密。在为第一批“资教生”送行的时候,陈安丽发现中南财大分管学生工作的陈小君也来了。陈安丽悄悄地对陈小君说,你们学校的几个学生走得最远,条件也最艰苦,你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他们。爽快的陈小君冲她会意地一笑:“你放100个心吧,我肯定兑现!”
给学生一点鼓励,他们就会闪光。组织者发现,凡是母校派人去看望过的“资教生”,他们在当地都表现得十分突出。
“对早已经习惯了城市文明生活的大学生,让他们再回到艰苦的农村一待就是3年,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这些“资教生”,身为女性的陈安丽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怜爱。她多次说过,“对这些勇于吃苦、自愿资教的学生,我们绝不能一派了之。一定要从人性的角度给他们以特殊的关注、特别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项功在千秋的事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做好“资教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省教育厅为他们建立了专门的档案数据库,同时开通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网站,创办了彩印版的《资教通讯》,为“资教生”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服务基层的本领提供了有效平台。此外,在互联网上还开设了“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长”3个栏目,为“资教生”交流情感、排遣寂寞创造了条件。
不害怕吃苦,就害怕落伍。这是一部分大学生面对下基层犹豫不决的真实心态。教育厅的领导非常理解年轻人,他们把“资教生”未来的发展、业务的提高作为重要工作来安排,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出征之前,为了让参加资教的大学生提前向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化,省教育厅特意把他们集中起来,聘请专家实行岗前培训。每年7月暑假期间,教育厅还定期把“资教生”召回武汉接受免费业务培训。
尽管有明文规定,“资教生”在3年服务期满后,政府不包分配工作,但是省教育厅党组还是决定:在直属单位和5所省属学校进人时,优先考虑“资教生”。
2004年12月,教育部举办的“华夏园丁大联欢——2004山东之旅”拉开帷幕,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港澳台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288名华人教师代表参加了这一活动。湖北省教育厅把3个有限的名额全部留给了来自农村中学教育第一线的“资教生”。联欢活动中,几位“资教生”特殊的身份与年轻的身影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资教行动得到各方赞誉
当初,“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正式启动时,陈安丽还真有点儿忐忑不安:“大学生的反映究竟会怎么样?”
随之,一系列的数字让她感到安慰和欣喜——
2004年正式启动:全省28所学校455人报名,306名有志青年奔赴29个贫困县(市)120余个乡镇学校任教。
2005年全面铺开:原计划招收500~800名,33所高校2380名大学毕业生踊跃报名,1029名优秀学子前往50个农业县(市、区)的310所乡镇学校任教。
2006年进一步深入:计划再招收1000名“资教生”。
此时的陈安丽已经有了绝对的自信:“报名人数肯定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且我们还要挑优秀的。”
好的政策必然带来积极的反响。“资教生”到乡镇教育第一线任教,对于缓解农村中学教师的严重短缺,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监利县教育局局长张晓冰说:“去年引进的98名资教生,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力争3年资教期满后,能够留住更多的‘资教生’继续任教。”
恩施市农村教师短缺现象严重,有的学校只好请代课教师解决。2004年,恩施市在接收43名资助教师的工作中尝到了甜头,2005年主动申请大幅度增加“资教教师”的名额。
……
不久前,湖北大学在校大学生邝梅花、刘红旭等人组织调研队到资教学校实地调查。她们推算了一组数据:按保守计算,如果每名“资教生”带学生100人,那么从“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直接受惠的农村学生至少是13.35万人……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近3年来,其影响力已开始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湖北籍学生汪明召,2005年5月直接写信给湖北省教育厅的领导,坚决要求从北京“回湖北来,到农村去”。他在信中说,我对农村教师的缺失有着深刻的体会。就在多年前我曾就读的那所中学,包括曾经教过我的许多骨干教师都调到了武汉市区或是外地城市,导致母校教学实力下降。“教育的公平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公平”,这句话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需要每一个关心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人以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个公平,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更是责无旁贷!希望你们能给我一个舞台,我将在这个舞台上演绎充满激情的无悔青春。”
台北市私立中山小学学生学习中心主任余凯云认为,湖北省教育厅开展的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有价值取向和公德上的考虑。通过既定的选拔制度与程序,深入地服务了社会。
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导师许文焯评论说:“湖北省教育厅能够成功地引导这么多优秀大学生到农村资教,可见在主张模式上、运作措施上做了颇为细致的工作。”
在2005年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建议:在“两基”攻坚师资紧缺的地方,可借鉴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模式,由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
各级领导对这一创新行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作出批示:办法很好,望坚持下去,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国务委员陈至立则批示:湖北省的做法很好,教育部要在部属院校里学习并广泛推开。 记者 谢湘 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