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织企业“饿”声一片的情形下,近年来我国棉花进口量大增,短短4年间涌入的数百万吨外棉,不仅搅得国内棉价跌宕起伏,还“掠走”了中国棉农180亿元的收益。一些专家担心,过度依赖进口可能危及我国棉花产业,阻塞近亿农民增收渠道。
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棉花产量、价格多年起伏不定,呈现出生产波动大、价格涨跌频繁等特点,但随着纺织品出口量猛增,国内棉纺业迅速扩张,原料需求水涨船高。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的7年间,国内棉花需求年均增幅达到10%左右,供不应求的状况日趋严重。其中,2005年国内棉花总需求高达940万吨,产需缺口达395万吨。
等米下锅的纺织企业纷纷喊“饿”,在国内棉花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外棉大量登陆中国。农业部援派新疆干部、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关锐捷说,我国已连续数年成为棉花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逐年递增。仅2005年棉花进口量就达257万吨,比国内最大产棉区新疆的总产还高出1/3。
据海关统计,自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进出口量相抵,我国净进口棉花约414万吨,进口金额高达60.1亿元。即使如此,东部省区的纺织企业仍希望突破进口配额发放时间和数量的限制,要求国家实行零关税放开进口外棉,以保障生产需要。
而多个渠道的“声音”都表明,今后数年里,我国棉花供不应求的格局仍将持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今后几年我国棉花生产量仍然会小于消费量,国产棉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我国将继续成为棉花净进口国,大量进口外棉的势头仍将继续保持。最近美国棉花协会权威专家测算认为,到2014年,中国的棉花需求将达到1200多万吨,占全球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
在“胃口大开”的情形下,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把解决原料供应紧张的希望放在外棉进口上,驶往中国沿海码头的载棉货船频繁往返;经过中国西部最大的铁路口岸阿拉山口入关的运棉车皮越来越多。
关锐捷不无忧虑地说,面对旺盛的棉花需求,是立足发展国内生产,还是依赖进口,眼下已到了需要做出战略抉择的时候。如果一味依靠进口外棉解决供需矛盾,很可能导致“农民吃苦、国家难受、纺织企业两头受堵”的结果。
据农业部统计,种植棉花已成为全国近亿棉农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内各棉花主产区农户家庭经营中,棉花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接近1/3,其中新疆农民半数以上的收入来自棉花。此外,每年还有近百万采摘棉花的农民工从新疆“摘走”10多亿元。
两院院士、农业专家石元春说,从2002年以来我国净进口外棉400多万吨,如果按照同期平均收购价格和收益计算,我国棉农至少损失183亿元,摊到每个棉农头上,相当于人均少收入近200元。
事实上,大量进口外国棉花已经对我国棉花供求格局和棉花价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社副主任吕永民说,在过去4年里,我国棉价大的起伏就发生过3次,棉花经营企业普遍亏损,国内棉花播种面积也发生较大波动。特别是2004年,进口棉花的时间和数量都过于集中,国内棉价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跌宕起伏,棉农苦不堪言,直接导致次年植棉面积大减。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已进口的棉花中,美国棉花占到进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关锐捷分析说,美棉的竞争优势得益于美国政府的高补贴。这种补贴政策造成国际棉价持续低迷,既对我国棉花市场构成压力,也直接影响棉农的植棉收益。如果这一情势难以缓解,我国整个棉花产业特别是新疆棉花产业及农民增收将遭受沉重打击。
面对供需缺口扩大、外棉进口势猛的现状,关锐捷等人指出,消除棉花产业安全隐患,只有逐步提高国产棉花自给比例,达到或接近总需求量的80%左右,才能使我国处于棉花产销平衡和较为主动的安全数量水平,从而降低对外棉的依存度,防止完全受制于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看新疆。
通过对新疆土水条件的分析,关锐捷认为,如果国家适时给予新疆应有的政策支持,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新疆可以再增加1000万亩的棉花生产能力。“只要市场有需求,国家有需要,扶持有力度,新疆完全有可能在5年内使生产总量翻一番,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80万吨,支撑起中国棉花产业的半壁江山。” (本报记者 丁建刚 赵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