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北林大师生保护资源 坚持七年拒用一次性筷子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3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昨天晚上,记者在北京林业大学的食堂里看到,所有就餐者用的都是循环使用的筷子。据后勤服务总公司总经理赵相华研究员介绍,该校有大大小小8个食堂,每天就餐人数达1.5万人左右,基本都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这一作法已经坚持了7年多。

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些人均使用一次性筷子,一年就需要约1640万多双,相当于用掉3200多棵生长五六十年的白桦树。尽管当年在国内最早呼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同学,早已离开了北林大,但这个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这所绿色的校园里流传,并成为今天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引发了国人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也使北林大的学生们更加关注森林。看到森林遭到滥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大家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减少对木材的需求,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同学们从身边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寻找生活中浪费木材的现象。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每天在食堂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就是其中之一。

那年的10月13日,北林大校园快餐厅门口贴出了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倡议书。“据粗略统计,我校快餐厅一天要消耗4000至5000双木筷。这相当于用掉了一棵天然次生林中的生长五六十年的白桦树。”为了更加生动有效地进行宣传,校学生会的同学们利用一周时间在周边高校食堂回收了两万多双一次性筷子,在校园里制成了一棵高达3米的“筷子树”,对就餐者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

改变一个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生会以及环保社团在食堂门口搞起了宣传,自制了大量提示牌,还利用广播、板报等宣传手段。同时开展了“使用一次性筷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和“绿色承诺”签名等活动。

起初,有些学生对食堂卫生不信任,因食堂不提供一次性筷子向炊管人员发牢骚,值班的学生们就耐心细致地劝说。一些新生入学后,对使用循环筷子有怨言,老同学们就给他们讲其中的道理。一些老师在课堂授课时也融入了相关的背景资料。

放弃使用一次性筷子,坚持循环使用筷子,关键是食堂卫生消毒要过关。饮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堂提供的所有筷子都经过物理、化学双重消毒,有多项十分严格的消毒环节。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卫生问题。

该校的环保社团负责人称,拒绝一次性筷子的收获不仅仅是节约了资源,还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中种下了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成为大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大学生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在每年的元旦、春节期间不给亲朋好友寄发纸质贺卡,改用其它方式表达问候。有些同学还在造纸专业老师们的指导下,自己制作再生纸的贺卡。

在校园里开展垃圾回收利用活动,也是该校环保活动的一大品牌。该校环保社团山诺会成立了“学生宿舍垃圾分类回收志愿服务小组”,在校园内发起垃圾分类活动,对同学们的生活垃圾按照废纸、塑料、电池分类回收。越来越多的宿舍,成了绿色环保宿舍。每个志愿参加垃圾分类回收的宿舍门上均有标志。大学生们用垃圾分类回收所得的收入资助了251名青海、贵州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这一活动坚持多年,并获得“地球奖”、“福特汽车环境保护奖”、首届“鄂尔多斯环保志愿服务与生态建设奖”、“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奖”等奖励。该社团也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环保社团。(高校记者站记者铁铮)

来源: 北京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