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题:民生需求:两会热点折射中国社会深层矛盾
看病难、上学贵、就业难、贫富不均……今年两会上,从会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官员,到会外的大众传媒、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这些高频率使用的词汇无不与民生需求紧密相关。
“和以往过分关心GDP等经济指标相比,代表委员关注焦点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社会矛盾的层次更加深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元竹说。
据新华网“两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医疗收费能否下降”、“教育乱收费能否得到控制”、“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等是今年网民们最关注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张奎说:“人们在满足生存的需要后,必然产生发展的需要,要求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所以,中国社会矛盾更加集中、深刻也是必然的。”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就有可能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多、城乡差距拉大和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对正处于“千元关口”的中国来说,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矛盾之一。
48岁的杨红英在山西太原一家企业工作。月收入千余元的她告诉记者,现在虽不再为生计而发愁,但是想到孩子上大学、父母要看病、自己要养老等问题,她还是不敢随便花钱。
去年中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储蓄率高达5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高储蓄率的一个根源在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往往只好通过储蓄来为自己和家庭建立保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尚福林说,这些年,中国在解决经济不发达引发的矛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未能有效地解决公平问题以及公正实行社会分配的问题”。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徐睿霞说:“2006年政府正在把财力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这切中了当前社会矛盾的一大要害。”“衡量百姓生活水平是不是提高,一定要有一个安全指标。”全国人大代表熊维政说,当前中国正处在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自然、社会的安全风险交织并存,必须提高公共安全的保障水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高尚全认为,今天人们感受到的有些矛盾,不过是传统体制基本矛盾的延续或进一步显现,有些是因为经济和社会转轨中,社会利益分化和调节机制不足而产生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并不能构成否定改革程序和道路选择的依据。但是,这可以说明中国改革依然任重道远。”高尚全说。(记者 熊争艳 高风 丁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