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7日上午10时,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主题为“积极建言献策、共绘‘十一五’蓝图”。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网上直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常务副局长邱晓华,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鲁志强出席了记者招待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林毅夫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过去“三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已经达到了需要解决城乡收入、生活各方面差距的新发展阶段的需要。
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一直非常重视。改革前强调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后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强调重视生产,同时也强调增加农民的收入。林毅夫介绍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以及2003、2004年的“一号文件”,反映的都是这个精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既包含了过去“三农”政策所强调的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内容,也就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同时也包含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林毅夫说,我国已经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只有这样,才会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林毅夫进一步解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比过去的“三农”政策有所扩大。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加对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政策的投入。去年中央政府对农村、农民、农业总共投入是2975亿人民币,今年要增加420亿人民币,总额达3395亿人民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到,要下大决心转变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上的方向,增加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林毅夫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等目标,如果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能达到。他认为,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当前生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如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启动农村市场,就能解决当前生产力过剩的问题,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林毅夫最后补充说,减免农业税以后,政府每年要增加农村投入1300亿人民币,解决农村教育和乡镇政府运行的问题。(王振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