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日电 最新一期的《求是》刊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的文章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需要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找准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文章分析指出,中国整体现代化程度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总体国力与人均水平相差甚大。就发展而言,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跃入世界前列,神舟五号、六号飞船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各项事业突飞猛进,这些都是值得夸耀的宏伟业绩。
就整体国力而言,中国确实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实力。但中国有13亿人口,任何伟大的成绩除以13亿后都变得很微小,而任何微小问题乘以13亿后都会变得很严重。比如,2005年中国GDP按全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为22257亿美元,可人均却只有1700美元,排在世界一百名之外。中国进出口增长快,数额大,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与中国人口相比仍然较低。许多出口产品虽然标着“中国制造”,实际并不全是由中国企业生产。也就是说,不少产品实际是“在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而不是“由中国制造”(Made by China),如何把“中国制造”尽快转化为“中国创造”,仍需要花费很大力量。
文章指出,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太少,出口商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也太小。国外舆论渲染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国内有人随声附和,实是言过其实。只要全面对照一下当年“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或日本的情况,就不难发现中国存在的差距。还有一些外国专家预测中国将在多少年后超过美国,这多是缺乏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全面分析,单凭几个数字加上主观想象而得出的结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盲目相信这种美妙的“神话”。
文章强调,当前中国国民的总体国际意识、文明水平、道德素质与中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甚相称。为此,我们应当:
第一,要用宽阔的眼界观察世界,用战略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各种问题,增强决策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全面性。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不能服从他人的指令,听任别人的摆布;作为世界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中国也应自觉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第二,加强处理对外关系的理性意识。国际事务大都涉及多个方面,具有复杂的内涵,有全局与局部之区分,原则性与灵活性之联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权衡,国际准则与民族感情之考虑,不能单凭一方愿望,更不能“跟着感觉走”。
第三,提高全民族的国际知识水平,增进对中国外交政策和方针的了解与把握。中国的对外政策和方针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归纳和总结,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肯定和称赞。这应成为全国人民所有对外交往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绳。作为一个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国家的公民,我们应当对国际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自觉地维护和遵循国家的对外政策与方针。
第四,维护和加强“礼仪之邦”的国际形象。中国是一个讲礼仪、重道德的文明古国,世界人民看中国,更多是通过对个体中国人行为的直接观察。随着中国人民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多,对那些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行为习惯,我们都应认真遵守,切不可我行我素,甚至把一些劣习恶俗带到国外,败坏国家的形象。规范对外交往的言行举止,有修养、懂礼貌、守秩序,对国家对个人的意义都越来越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