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全球规模的减贫行动》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2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全球规模的减贫行动:中国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具可操作性的发展经验案例

2006年2月23日,《全球规模的减贫行动》中文版首发式暨中国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全球范围内的减贫:针对发展的学习和创新》一书包含了为2004年召开的上海全球学习进程和扶贫大会中准备的100多个全球范围内的扶贫案例。世行分析家确定了有助于或有碍于大规模减贫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它们对世界银行和捐赠机构业务的意义所在。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大规模减贫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好几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领导能力和领导层的承诺、制度创新、学习和实践以及捐赠机构的援助等外部推动力量,有时甚至也取决于经济是否动荡。

中国减贫成就世界瞩目

该报告用一章的篇幅来评价中国——在过去的25年中以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速度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减贫的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减贫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在为全球减贫行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中国政府与世行密切合作,创造性地采取减贫措施,如西南地区扶贫项目,秦巴山区、甘肃和内蒙古扶贫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使中国61个最贫穷的县增加收入,提高食品安全,拓宽获得基本服务的渠道,同时还在推动农村改革和扶贫中有效的跨领域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6年来,中国财政部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公共财政、农村发展和扶贫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说。“世界银行既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对促进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为中国和全球的减贫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004年召开的上海全球学习进程和扶贫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扶贫项目的经验,如将其中的西南扶贫项目的经验向全球推广。继上海会议后,世行同意支持在中国建立国际减贫研究中心,日前与中国政府致力于一系列新的扶贫项目。

该书将使发展中国家在同中国分享减贫经验中获益

世行十分重视全球学习进程,因为共享经验和互相交流被认为是加速实现千年目标的必要途径。

该书有关中国的这一章将中国经验融汇贯通,讨论了自1994到2000年间中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南地区扶贫项目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的经验;分析了来自教育行业、农村道路建设、水源供应和卫生方面的三个案例;针对中国制度创新和私人部门的发展——苏南和温州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介绍了地区合作的独特模式——东部帮助西部扶贫;上海帮助云南扶贫。

“在我以世界银行行长身份首次出访东亚地区时,我对中国的减贫成就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仅黄土高原一个项目就帮助120万农民摆脱了环境恶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说,“不过,我们能够从中国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模式,而是强调通过知识共享与学习,来支持变革和能力提升。在许多情况下,最好的主意来自每天在一线实施变革的人们,最精华的知识往往产生于我们的合作国家。本书是对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知识共享的一项重大贡献,必将促进在反贫困之战中业已取得实际成效的国家,与能够从经验学习中获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

案例研究的方式具有可操作性

“上海全球学习进程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式来研究众多国家扩大减贫规模的方法,”世界银行学院副行长傅兰妮(Frannie Léautier)说,“这些案例对成功的规划、项目以及实践进行了研究,而这些规划、项目和实践很好地说明了哪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及不同背景下是行之有效的。上海学习进程强调了‘南南国家之间’的知识共享,因而它很具有独特性。

报告中分析的案例来自智利、中国、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乌干达和朝鲜等国;分部门案例涵盖了基础设施、司法制度改革、微观财政、卫生、教育以及社区发展等部门,并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大胆尝试以及提供准确的影响评价反馈意见来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方面的例子有摩洛哥的乡村道路项目、哈萨克斯坦的中小企业借贷项目以及卢旺达的传统司法制度改革项目等。

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进步似乎归因于来自多方面的干预行动,但领导层的承诺和宏观经济层面的持续增长似乎才是一个特定国家减贫的必要基础。当然,进行适宜于当地情况的变革,创新能力和知识共享也是大规模减贫的重要方面。

报告也强调准确的影响力评估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减贫奠定基础。例如在墨西哥对Oportunidades(曾作Progresa,该国一减贫项目)的评估显示,入学率和受教育年限增加了,从而促使墨西哥当局在政治局势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还支持和推广这一项目。

对于世界银行和国际社会的捐赠机构而言,该报告强调指出,国家所有权、能力发展、成功管理以及捐赠机构间的协同一致等是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以下附件中提供的是该研究的信息概要。 要了解关于上海全球学习进程和案例研究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reducingpoverty.org

附:从研究中得来的重要信息

在国家层面

过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不处理好宏观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和为增长奠定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取得减贫的成功。事实上,所有国家都采取了面向贫困人口的同步社会措施。

智利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改革一揽子计划将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激进的社会措施结合在一起。

在乌干达,当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层发现仅凭增长无法取得充分的减贫时,它就一心一意地支持实施促进增长的改革和社会项目。

对于能够成功地实现大规模减贫的国家而言,它们也能够制定和保持促进良好治理的制度,还能够创造和保持学习和适应性变革的氛围,而这为中途对行动措施进行修正提供了可能。

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所采取的方式是,在加强公共部门的政策和管理职责的同时,下放卫生和教育服务提供的权力。在这两种情况下,重大政策改革使得过去国家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对私营部门资源产生了新的依赖。

中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政府凭借在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以及不断的学习和实验, 汲取自身和国际经验,鼓励更多的乡村和家庭参与到项目中去,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回应力——不论是对危机和技术刺激因素的回应力,还是对外部动荡因素的回应力——是另一个关键元素。它包括创新能力、制度的适应能力、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以及将外部因素转换成推动因素并因此取得积极变化的能力。

印度尼西亚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其经济糟糕时期却成了制定到位有效政策的良机。在建立农村教育体系以支持采用提高水稻产量的绿色革命技术的同时,印尼政府力求取得宏观经济稳定。

承诺和领导层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包括如何选取领导人、他们如何建立改革联合阵线、如何确定从何处着手、如何安排改革和实施次序以及如何保证改革和实施的延续性。

韩国领导层非常重视经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所颁布的政策是会得到实施的。

在部门层面

报告同时对一系列部门或专题案例进行了评估,对试点的过程、如何找到解决办法以及项目组如何利用监测与评价体系来提高绩效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另外,报告也对外部资金和国内资金以及外部推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外部推动因素发挥的作用包括提供知识、创意和技术支持,或者建立伙伴关系和合作安排。

本报告总结的一些经验教训是:

摩洛哥乡村道路项目体现了两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注重道路的畅通性而不是所建道路的数量;促进地方政府的参与。

卢旺达政府领导和各部门执行官员鼓励应用传统的司法制度,并将它们适用于动荡的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可悲的部落冲突传统。

哈萨克斯坦成功地在各商业银行组建了小型企业部,并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了健全的贷款规划。

印度曼尼普尔(Manipur)地区的艾滋病毒/艾滋病案例说明了提供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最佳方式是如何通过特别试点而被发现的。

埃及对其教育投资进行了主次重点排序,同时强调学校质量的提高,这会影响到女童入学率,特别是女童在校生人数,这一点已在有关研究中得到证明。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提供的宝贵经验是如何应对环境恶化和贫穷的挑战,同时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促成这一项目实施的因素包括支持变革的强有力的政治承诺、公众参与、制度变革和良好的土地保护治理政策。世界银行也在项目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