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一号文件"发布 陈锡文详解新农村建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2 月 2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改革开放后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8个“一号文件” 

·陈锡文阐释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五方面原因 

·陈锡文:"五个五"表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构建五大机制

·今年将加大对农村投资 中央提出三个明确要求

2月22日上午10时,国新办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在会上介绍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情况。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陈锡文在会上介绍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中共中央2006年的“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为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连续发出的第3个“一号文件”。

对此,陈锡文详细地介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的背景。

一、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以前的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去年10月11 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但这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要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是,以前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发展的方向;而这次的提出,则是既把它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又把它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任务。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主要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政府有了比以往更多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实力,也更有条件去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和不少别的国家一样,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中国也需要从农业、农村中积累发展资金,因此城乡发展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农民收入更多增长,就必然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有这样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05年我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4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二是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这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 :1。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重大制约。

三是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2000年,我国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

四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

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

1. 五中全会提出的5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 2006 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3.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4.“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根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

1.“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

2.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

3.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

4.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5.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今天的发布会由国新办新闻局局长郭卫民主持。

2006年“一号文件”解读

  ·我国以“多予”为重点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机制

  ·我国允许私有资本 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 

  · 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让现代流通业走进农村 

  ·我国将强化对农民和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 “四管齐下”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我国将加快乡村“水 电 气 路”基础设施建设 

  ·5年内我国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

  ·2008年中国农村将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中央要求健全村党组织领导有活力的自治机制

  ·我国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减轻农民教育负担

相关专题

  ·新农村建设前景与措施

  ·2005年一号文件解读

  ·2004年一号文件解读

来源: 中国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