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新世纪,我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我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族人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着“精神”与“体魄”的双重强健。
中华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关键词:
文化繁荣———2004年文化产业总产值达1.2万亿元人民币,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颁布,大学生、未成年人乃至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
文化,养人心志,育人情操,“以文化人”,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去的5年,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文化之花绚丽绽放,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产品市场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演艺业等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加上文化带来的相关服务,总产值在2万亿元以上。最近5年,我国居民的“文化购买力”增长很快,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中华文化开始更多地走出国门,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有着文化往来。年对外文化交流量1360起,和10年前相比增长了5倍。
“十五”期间,一批国家和地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舞台丰富多彩;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
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新世纪里,大学生、未成年人乃至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1年10月,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植根于每个公民心中,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全国各地大力关心和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力量有机组合,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千千万万大学生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和本领,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十五”期间,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蓬勃开展;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等活动卓有成效;任长霞、牛玉儒、许振超、丛飞等先进人物典型不断涌现,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人口大国正转向人力资源大国
关键词:
农村教育———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受教育水平———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7000万左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这座经济社会发展通向明天的“桥梁”架设好,才能使13亿人口由“包袱”成为“财富”。“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呈现出新的气象。
新世纪里,随着“两免一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50万人,就业率达到90%以上。
过去五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毕业生。“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教育事业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2004年,全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4200多亿元,是2000年的1.7倍……
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我国正在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关键词:
医疗卫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国已有64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覆盖人口2.25亿
健康状况———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1.8岁,婴儿死亡率从32.2‰下降为21.5‰,孕产妇死亡率从53.0/10万下降为48.3/10万
“奔小康,要健康”。“十五”期间,我国卫生和体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经历了2003年非典疫情考验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中央提出,用三年时间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以及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截止到2005年5月底,全国基本完成以各级疾控中心基本建设为主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2494个,总投资106亿元;全国以医疗急救中心、传染病院(区)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共2392个,总投资114亿元,正在按计划实施。同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改革全部完成,市(地)级改革大部分完成,县(区)级改革部分完成。
“十五”期间,农村卫生工作得到新发展。从2003年开始,全国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到2005年6月,已有64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为减轻群众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十五”期间,推进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监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医疗机构采购行为等措施,取得了一定进展。全国已有95%以上的地级城市、86%的市辖区和55%的县级市组织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在我们周围,参与体育活动、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据统计,2004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有所提高,目前为71.8岁;婴儿死亡率从32.2‰下降为21.5‰,孕产妇死亡率从53.0/10万下降为48.3/10万。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编辑点评
从看戏听歌到上学读书,从思想道德到理想信念,从就医问诊到强身健体———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回眸“十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成就可圈可点。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在这些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上学贵、看病难等。解决这些难题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方之力,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合力攻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 人民网记者刘毅施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