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起,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企业对话。
昨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将成为促进当代中国企业真正发展的又一制度性推动。
应内外需求而变
“国际趋同”成为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关注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和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学习和施行新准则虽然要付出时间、人力等成本,但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无疑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分析人士认为,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当属应需而变。
从此次发布的准则目录即可看出,不少准则涉及的事项都是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手段或新途径。此前的会计准则偏重于工商企业,如今扩展到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覆盖了各类企业的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之前,由于缺乏对有关经济业务的具体规定,企业在具体核算时没有具体准则作为依据和约束,客观上给了企业自主操作的空间。
近年来,股份支付尤其高管激励或职工期权在不少公司出现,但有关股份支付却一直没有系统具体的规定。此次财政部制定的新准则即将“企业为获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股份、股份期权、其他权益性工具,或承担以其为基础确定的负债”都纳入其中。不光股份支付,此次新制定的准则还包括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年金、投资性房地产等等。
制度意义更为深远
毋庸置疑,近40项会计准则的发布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39项会计准则所体现的制度性意义要远比技术性改进更加深远和重大。
此次建立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
此前,由于准则涉及范围比较窄,原有的会计基本准则和16项会计具体准则很难说形成自身的体系。而此次39项准则涵盖了目前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虽难说面面俱到,但刚确立的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体系,而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根据新情况添加新内容。而有关准则的应用指南也将陆续推出。
最关键的是,会计准则体系作为一种制度的具体安排,将大力促进企业经营机制、公司治理的完善等方面,甚至涉及到微观经济生活中很多基础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围绕数字做文章”。
如今,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从信息披露这一关键环节入手,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比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准则对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和内容的全面系统的规定,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对于将施行准则的上市公司而言,财务信息的披露被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在同一种规则下,大家必须按照同一种方法出牌,上市公司玩数字游戏的空间越来越小,真正潜心经营、改进管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将成为更多公司的共识。
不过,制度虽好,执行有力方收成效。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表示,监管方面应该加强对企业违反规定的惩戒,才能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此次同时建立的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业内人士表示,这有利于促进中国注会业的执业水准,当然也赋予了注册会计师更多的责任,而高质量的审计同样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水准。(记者 陈健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