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调查显示教育和医疗支出成为贫困居民两大负担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2 月 0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日前,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而“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

该项调查结果来自于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合作完成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05年10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南通8个大中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另加湖北武汉黄陂)进行了调查,样本总量为4128人。

城市农村居民“自认贫困”者比例高于小城镇

据零点调查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该项调查中的“贫困”是指相对贫困,即被调查者自认家庭生活水平在本地处于贫困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城市和农村中认为自己生活贫困的比例基本持平,均在20%左右,认为自己生活富裕的在18%左右;相对来说,小城镇居民对贫富差距的感受不是那么明显,认为自己贫穷的比例仅为15%,而认为自己富裕的比例则超过四分之一。

从本次调查中居民的回答来看,贫困的原因不外乎两类,一是“我需要花的钱太多”,二是“我没本事挣到更多钱”。

教育和医疗支出成为贫困居民两大负担

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调查还发现,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25.9%和23.3%。

贫困居民的第二大负担是医疗费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约有25%的贫困居民认为贫穷是因为“家里有病人”。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农村家庭的医疗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21%,明显高于城市(7.9%)和小城镇(9%)。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也表明,目前在我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而全国农民的纯收入每年也就2000元左右。

另外,城市和小城镇贫困居民的另一原因是“家里有老人要供养”,提及率均在14%左右。

贫困居民缺技能缺机会

面对日益增加的各项花费,贫困居民无力应对,他们想挣钱却又不知如何才能挣到钱。研究发现,“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对挣不到钱的一致归因之一,这既和教育花费高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相关联,也暴露出我国目前阶段职业教育的巨大供需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和小城镇居民把“没有关系和门路”归为挣不到钱的另一重要原因,另有超过10%的人认为“家里人不会钻营”也是贫穷的重要原因。

零点调查公司有关人士表示,总体来说,贫困的根源还是在于“教育”,因为教育花费高,所以上不起学;因为上不起学,所以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所以挣不到钱。因此,“教育公平”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首要前提。(记者周凯)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社会风气 治安 教育成为群众最关注的三大问题
话说新农村:信息贫困成为农民迈向小康的拦路虎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