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食用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潜在危险。不能单纯从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而应从人类健康、卫生防疫和环境安全等更高层次着眼,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力度。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杨朝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自然界中许多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生活在动物身上。部分群众喜好食野味,为病毒侵入人体埋下了隐患。此外,人类不断将足迹伸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得野生动物食物匮乏,不得不从森林深处迁移到森林边缘地带觅食,从而把身上的病毒传染给家养牲畜,再间接传染给人类。
杨朝飞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非典病毒源于野生动物,但专家已发现它与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身上的冠状病毒有很高的同源性。此外,广东省最早报告的发病人员也为餐馆的厨师。即使最后证明此次非典疫情与野生动物无关,也无法排除未知种类的病毒和微生物隐藏在“鲜活”的野味中,对人类构成很大的潜在危险。
杨朝飞说,为防止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传染给人类,社会公众应彻底改变自身不良的饮食习惯,政府有关部门也应从五个方面加强饲养食用野生动物的管理:
一,制定食用野生动物及相关产品的法律规定。从野生动物的来源、获得、加工、检验、冷冻、运输和消费等环节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野生动物的宰杀及加工管理。
二,倡导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食用野生动物是我国某些地区长期存在的陋习,要加大宣传和引导,提倡人们逐渐改变不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
三,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非典病毒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外来物种。要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的快速反应机制。
四,严格限制野生动物园建设,限制动物的人工驯养。建立野生动物园和人工驯养野生动物都会使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过近,容易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险。对于这类项目要严格审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增加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
五,广泛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展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范围,加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秦杰 邹声文)
新华网 2003年6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