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把农业基础设施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加快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进程,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1、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洪除涝、抗旱兴利、节水灌溉为重点,加快推进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控制性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阁山、花园水库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大力推进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应急抗旱水源建设和牧区水利工程建设。以三江平原为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严重河湖和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与修复。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设人工增雨基地。大力推进田间工程建设和国土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坡耕地等水土流失治理,建设机耕路及防护林。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入户率和到田率,鼓励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3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平方公里,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4000万亩。
2、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种养业机械化工程建设,加快引进和应用先进实用、高科技机械,积极推广大马力、高性能、节能环保和复式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展机械大户,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现代农机化新技术,配套建设机耕路,提高作业标准。以先进适用、市场急需的新型农机装备为重点,加快项目开发建设,逐步形成适合省情、产业集中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重点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1400个,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2.5%以上。养殖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奶牛养殖全部实现机械化榨奶。规模以上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亿元以上,农机整机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30%以上。
3、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工程建设。发挥科技优势,建立和完善种养业和林业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育种产业体系,建设农林牧良种大省。重点建设完善国家级粳稻、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各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和管护措施等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完善我省种养业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到2015年,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63%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4、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工程建设。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省”为目标,加快骨干项目建设。在完成省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区域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集检疫、防疫、控制、反应与应急为一体的动防体系,有效降低畜牧业的生产风险。
5、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保护黑土资源,以有机培肥为基础,定向培育退化黑土和薄层黑土。加大耕地、水、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力度,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循环农业示范点,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和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点源、面源污染,推进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农田防护林和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建设林业生态屏障。加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水源和扎龙等重要湿地保护,调节生态平衡。各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由198处增加到220处,面积由620万公顷增加到69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实施退牧还草和人工种草,加快沙化、碱化和退化草场治理。到2015年,全省林地保有量达到2327万公顷,草原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沙化草原植被得到全面恢复。
6、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省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构建业务一体化、数据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和管理一体化的农业信息网络,实现种养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粮食流通信息化。逐步实现加速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到2015年,以网络设施为载体的农村信息网延伸到村,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三化工程”建设,使我省农业装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综合生产能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