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2013年09月11日14:3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二五 规划 纲要 黑龙江 农业 农村经济 产业化 农民增收 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

三、“十二五”时期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农业生产关系为着力点,坚持“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发展以“六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深入实施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战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农村小城镇牵动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松嫩、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开放,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整体素质和物质装备水平,把我省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遵循原则

1、抢抓机遇,全面发展。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发展战略上研究新思路,在配套改革上推出新举措,在发展速度上实现新提高。

2、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结构调整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并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发展。

3、依靠科技,科学发展。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产前、产中、产后”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发展、 “民主、民权、民生” 和谐均等,确保利益关系良性互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

5、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林权制度、金融保险制度、支农保护制度、城乡一体化制度及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努力探索与现代化大农业相适应的生产组织方式,增强发展活力。

6、多元投入,快速发展。努力争取国家基础设施投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调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三)重点战略

1、实施粮食及食品安全战略。把保证国家粮食及食品安全作为战略出发点,以“发挥优势、夯实基础、扩充总量、提高质量”为目标,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优势粮食产业和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战略。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粮兴牧、保林兴渔、保粮扩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大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加速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战略重组扩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发展方向,重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实施农村小城镇牵动战略。以“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农村人口、享受公共服务”为目标,发挥小城镇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良性互动。选择农村人口多、基础条件好、特色产业强的建制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公共事业发展,加速城镇综合改革,增强城镇载体功能和吸纳农村人口能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人口聚居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集中区和农村公共服务集中区,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