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李燕川如何让超市“发”
在北京市海淀区,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外资超市也许并不好找,但74家体量并不算大的“超市发”连锁超市却总能“意外”出现在你面前。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至今仍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形,买卖商品还是“柜台售货”,人们不知道“开架”、“自选”的超市为何物。
1994年他去日本考察了一圈发现,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等方面,国内的零售业都跟别人差了很大一截。当年10月,公司改制成为北京首家股份制连锁超市。一年后,第一家外资连锁超市家乐福进驻中国。
从1997年开始,因盲目建设和管理体制僵化等因素,百货业进入全面萎缩阶段,而连锁超市等新兴业态崛起。2000年,全国零售百强企业中,连锁业态企业不到25家,而2001年达到了33家。
加入WTO后,尤其是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当时比较紧张,不知道怎么应对。政府对外商税收、地段优先选择等政策上的支持,这对中国的零售行业冲击很大。”李燕川说。
“于是就跟别人学,看人家商品怎么摆放,怎样管理,甚至是工作服的统一,一点点摸索。”身为公司总裁,李燕川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在李燕川看来,对中国顾客消费习惯的熟稔是本土超市的一大优势,“我们了解自己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比如中国老百姓习惯吃熟食,我们就果断抉择在超市卖熟食了。”
如今,区域型、连锁化的“超市发”已有110家店铺,触角已伸至河北承德、宣化等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中,超市发销售额位列第80名。
而在2010年中国零售百强排行榜名列前10的企业中,有7家中国企业,且多为苏宁电器、物美集团这样的连锁公司。
“现在外资超市的‘神秘光环’渐渐褪去,在设备等方面我们丝毫不输给他们,政府的税收政策已同步,地段也是靠竞争来拿。”李燕川坦言道,“有竞争才能带来成长,毕竟我们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走完了别人四五十年的路。”(记者李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