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稀饭大家喝
刚开始的时候,极其的艰难,难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把生锈的螺丝放在煤油里泡,泡了几天后再用。不敢浪费一丝一毫,因为没钱啊。
1990年,柴国生离开他呆了12年之久的国企,开始下海创业。
再次回想起那段历史的时候,柴国生印象深刻:“当时有两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第一件事是我看了当时红极一时的何博传写的《山坳上的中国》,这本书深刻揭示了中国的经济模式和未来预期的发展模式。第二件事就是1990年我们厂去欧洲考察节能灯时,先去了英国,后去了捷克,繁荣的市场经济和落后的计划经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因此我看到了当时所在的企业无法让我实现梦想。”
欧洲考察结束后,时任厂工程师的柴国生认为不能简单地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而要按照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和执意想要引进外国设备的厂长发生了极大的分歧,这件事最终让柴国生坚定了辞职的决心。
辞职后,柴国生思虑再三,选定广东作为自己的创业基地,因为当时的他对广东市场比较熟悉,看到了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前沿阵地的重要性。
到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后,柴国生并没有马上投入到了创业中,而是进入一家灯具厂工作,“潜伏”了十个月后,柴国生基本上摸清了相关企业的特点。
1992年,万事俱备后,柴国生和朋友合伙办起了华星光电(雪莱特的前身)。全部的资产只有几十万,柴国生说“那时恨不得把每一个钱都掰成两个来用”。
个人魅力是一件很玄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表现在柴国生身上,就是创业初期他能凭着个人魅力将个旧的老同事老部下,从安定的国企召集到自己的麾下,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努力打拼。“当时大概有七八个骨干过来,加上后来的,大概有十几个人吧。”
“我就和他们讲,国际歌里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无法保证日后人人得以衣锦还乡,但是我可以保证,只要有一碗米,我也会做成稀饭,给大家一起喝。”
在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鞭策下,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加班狂,每天数以十几个小时计算的工作时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使华星光电仅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便在广东站稳了脚跟。
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苦时光,柴国生不仅感慨万千:“刚开始的时候,极其的艰难,难到什么程度,就是需要把生锈的螺丝放在煤油里泡,泡了几天后再用。不敢浪费一丝一毫,因为没钱啊。”在这种资金链极度紧崩的情况下,柴国生依然坚持按时发放工资,“我只有一次拖欠过大家工资,那次是因为发工资的前几天,我们的保险箱被撬,放在里面准备发的工资也被偷了。”
“还有一次,印象也很深刻。1993年的时候,公司刚刚创立一年,没有交通设备,只有一辆人力三轮车充当公司的采购车。那时佛山市区已经禁止骑人力三轮车了,但是我们没办法,平时只能偷偷运输。但是有一次还是在祖庙街口被交警拦下来了,怎么办?大家只好把采购的东西卸下来,重新想办法拖回了公司。”
这样的苦日子过了好几年,一个偶然的机遇让华星脱颖而出。1997年,柴国生在复旦大学的老师找到了他,这位老师当时接受了国家一个重点项目,需要进行技术实验,进行项目合作攻关,他们在国内找了一圈,包括不少大企业,但都找不到合适的,最后发现了华星光电,此时的华星光电在节能灯行业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同行。
最后,“华星”与复旦大学合作对“节能灯光衰机理研究”获得成功,使节能灯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星率先采用涂膜保护水涂粉新工艺生产的节能灯管,平均寿命长达8000小时以上,2000小时通光维持率达85%以上,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于1999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后,华星光电在“紧凑型高效节能灯”方面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大功率,创造了65瓦以上的节能灯,突破了节能灯没有大功率的禁区;二是往更小的方向发展,3瓦、5瓦的家庭型,引导行业潮流。这两大突破,让华星光电确立了自己在电光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柴国生说,雪莱特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完全是抓住了两个机会。一个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带来的巨大机遇,一个是节能灯的高速发展时期。
柴国生的心愿是“要成为中国最好的、世界一流的照明企业。”2003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氙气金卤灯问世并开始投产,并在2004年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新型汽车氙气金卤灯及LED尾灯光源的开发及产业化”竞标中一举中标,现已成为企业继节能灯之后的第二大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