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欲望
“就是太挤了。”每天用超过三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张奕芳显得有些疲惫。
她所在的城市。从2000年到2006年末,仅常住人口就增长217.4万人,每平方公里又多塞进了132人。
每辆公交车停在面前的时候,根本没有容人的空间,偏偏有人可以钻进去。“他们的身体似乎都成了橡皮材质,可以随意伸缩”,张奕芳很是佩服,只是一直没有练成。
“回去,人的思想慢慢会禁锢,看不到很多东西,就是把我往绝路上推。”每一次,张奕芳都跟父母说得很清楚。
和张奕芳一样,现居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的2741位受访者中,89.3%的人认定大城市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他们当中超过六成的人承认,可以选择的话,希望在更小一点的城市生活,尤其是中等城市。
去年《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年度报告》调查的20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排名都相对靠后。研究人员说,大城市虽然发展机会比较多,但是个人居住条件、社区条件、生态环境、公共交通等宜居必备因素相对都比较差。
除非在上海成家,否则,陈宇觉得自己一定会离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时刻准备着”。
从同济大学毕业后,陈宇留在了上海市公路管理处,“说起来好像是上海待遇好,其实呢”,小陈一肚子牢骚,“公务员工资年收入也就在8万~10万元,比老家那个小城高了不少,但是一比较最基本的吃住,上海完全没有优势,上海中环以内房价每平方米11000元以上,老家呢,2500元一平方米。”
关键的问题是,“你的学历在中小城市更有竞争力”!就好像名牌产品,在上海商战的激烈竞争中,“五折”、“满200送100”的标牌常年可见,到了老家,因为少,价格就高,基本不打折,这就是撇开价值以外可以看出来的东西。
“上海这个地方某种程度上显得人才过剩”,陈宇的上级单位市政局今年招新,挤进10个人,4个博士5个硕士,只有一个本科。一个博士分到信访部门,一个星期后就辞职走人。“其实这种管理单位,要博士来就是资源浪费,与其在这里浪费,何不去需要的地方去发挥呢?”
调查中,20.3%的人同意“北京、上海人才太多,竞争太激烈,其他地方发展机会更大”,28.3%的人更认为“其他城市和北京等超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
在北京漂了三年后,贾林终于离开了这座“没有生活感觉”的城市,笔者拨通他电话的时候,贾林正拉着一帮朋友吃消夜,“从东三环到西三环打个车都要上百块,组织个饭局还要预约!在贵阳随便打个电话,呼啦一下一刻钟不到,打车10块钱,全到齐了——北京可以吗?”贾林反问。
本次调查中,“房价过高(53.5%)”、“生活成本太高(50.6%)”、“交通太拥挤(46.4%)”、“没有归属感(32.8%)”已成为当下人们对大城市诟病的主要原因。
大城小城,其实只是“围城”
罗娟是看着北京的房价噗噗地往上涨。
落实了单位,解决了户口,今年毕业的罗娟6月份投入看房大军,在五环外的一个楼盘觅得一居,“买房的过程比买件衣服还要快,根本由不得你考虑”。罗娟和另外一个人在同一天抢下了小区的最后两套房,为此,“啃光了父母在老家的养老钱”。
搬进新房的那一天,妈妈开心地发来短信,“祝贺你,成为北京人了。”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调查中,47.1%的人同意此说法。罗娟的家人和邻居,早已经把她扎根首都,当成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每个人见面都是“啧啧”的赞叹。
“按理说,我很幸福。有户口,家里给我在北京买了房子,上班的单位也很轻松”,罗娟顿了顿,“可是,我好想回去啊!”家乡那座小城,在罗娟心里简直是个桃花源。而经过她的计算,以在北京的花销,目前上班是处于赔钱状态。
但“似乎没有退路了”,买了房子,办了户口,罗娟怎么想,都不能因为自己说累,就撒腿跑了。
在她湖北的老家,稍微有点出息的小孩考大学出来,是不回去的。罗娟至今记得,考大学那年,同学们的志愿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和省会武汉,班主任给他们的毕业赠言是:“希望你们都不要回来了。”
如果把调查结果拿出来比较一下,我们很快会发现,生活在不同类型城市里的人,在对城市的追求上高度不一致。可以选择的话,53.7%的中小城镇人看好大城市更有发展,而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居民中,62.9%的人希望去更小的城市。
“人人心中都有座理想的城市,在别处。”张奕芳说。(江江 何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