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医疗改革依然是人们最热的话题。(中新社发 井韦 摄)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26日),一份来自清华大学对宿迁5年医疗改革的考察报告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涉及的话题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显然并不局限于宿迁。加之有消息称,新医改方案有望于明年面世,未来医改路径的争论便再一次被拉进人们的视野。
清华大学的这份名为《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考察报告》,由该校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魏凤春负责统筹。该报告分析认为,宿迁市进行的医疗改革不是传言中的“糟得很”,而是实实在在的“帕累托改进”——情况至少比原来更好了。
在北大课题组的报告中,宿迁的医疗改革不仅在思路上违背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实践上旧疾未除又添新病,“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同样的宿迁医改,不同调查报告,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12月11日,魏凤春说,清华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待宿迁的变化,特别关注的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他认为,宿迁的改革虽然带来了新的问题,但确实清除了原有的弊端,两者相比,后者对百姓的福利是增加了的。
他尤其提到,宿迁市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体制”的理念。那就是,明确区分医疗与卫生的不同,把医疗定义为私人产品,归属市场生产,把公共卫生定义为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对那些看不起病的人通过救助政策加以保障。在这种理念下看宿迁的医疗改革,那就不再是简简单单地甩包袱、卖医院,而是在努力探索医卫领域最核心的问题: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在哪里?这就让这场改革超出了宿迁一市而具有了全国性意义。
魏凤春的观点至少受到宿迁市的欢迎和支持。12月7日,宿迁市副市长和卫生局局长都亲自赶到北京,参加了这个在清华大学召开的报告发布座谈会。会上,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同的看法。这又和北大报告刊登时的遭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北大的李玲的报告一刊发,宿迁市立即组织了反击。除宿迁市卫生局编写了《宿迁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建设的真实情况》、宿迁市政府网贴出《对李玲报告的十点质疑》外,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也站出来表态,“宿迁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永不退缩,把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推向前进。”魏凤春也就是在此时开始他的宿迁之旅的。
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只是宿迁的成败,那么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其影响都非常有限,人们之所以对宿迁争论不休,实际上,是因为它暗含着医疗卫生基本路径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将决定着中国往后的医卫政策。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看病难”、“看病贵”作为中国医疗领域沉疴的表象语言就在不停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各路人士也纷纷把脉中国医卫改革并相继开出自己的药方。正如同样的宿迁有着不一样的评价那样,对中国医卫改革20年后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也是见仁见智。
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昕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新医改应该走“有管理的市场化之路”。政府必须充分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充当好医卫领域的保险者、购买者、规划者和监管者。在他看来,过去20年的改革是在政府严重缺位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种种病变隐痛都与此相关。
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产权改革者们的附和。他们最早是医卫领域改革的主宰者,并按照国企改革的模式,把中国公有的医院更换了“东家”,只是由于国研中心的报告才突然被推下了马。不过,虽然医院私有化的路断了,但他们仍期望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政府不在其位的医改方向没有错。
然而,这个将政府与市场完全割裂开的药方,注定难以被管理部门采纳。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清华的这场报告会上,真正有力的话语并不是分清楚政府的责任如何,而是政府应该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纳入管理序列。这也被认为是北大报告负责人李玲的主要观点之一。当李的宿迁报告公布时,有批评者指出,李是抱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进行调研的,其观点和论据互为佐证不足以采信。然而,从后来事情的发展看,这种批评都没有影响李玲的观点一步步直达要冲,成为近一年来医疗改革争论的胜出者。
据新华社的报道,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解国外医疗卫生体制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李玲是讲解人之一。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做了讲话,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而这和李玲的一贯主张显然非常贴近。
此后,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又一次指明“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其他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消费不是患者自主消费,而是医生指导消费。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卫生立法、发展规划、经费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不能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当国家领导人和主管部门领导都作了这样鲜明的表态后,关心医改的人都意识到,新医改方案的基调已经基本确定了。(董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