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翁学东
“现在卖的风险很大,因为很可能卖在最低价,而只要有钱就可以选择买入,就看是谁胆大了。”
6月5日上午11时许,刚刚在办公室接受完《红周刊》记者采访的中央财大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翁学东看着电脑上的行情这样判断到,彼时经历了周一近千只股票的大跌,上午仍在继续下跌,恐慌性抛盘使大盘最低曾探至3404点。
记者回到单位不久,就发现大盘果然很快开始强劲反抽,最终收出一个带长下影线的光头阳线,收于3767点。在对翁学东准确的预测感到惊讶之余,记者心中不由地暗想:也许正是由于其对投资者心态有着极准确的把握,才能在市场极度恐惧之时,保持着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和理性。
投资者为何会既恐惧又贪婪
《红周刊》:中国股市前期几次“利空”出台都未能阻挡住牛市前进的步伐,但在上周三政府突然上调印花税后应声暴跌,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盘,您怎样看待股民的这种行为?
翁学东:上调印花税我认为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其出台的时机可能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市场“这匹骆驼”本身很强,前面有几次这样的经验,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都没有对市场产生多大的作用。而我也了解到在提高印花税当天,很多投资者之所以还排队去买,就是因为前面的经验告诉他,出现利空就卖掉股票会让自己后悔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以至于见利空出台反而敢大胆买入,以为大盘又会像以前那样反弹回去。但是这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3个、4个跌停板后,投资者的心态又会发生很大变化。到了周一的大阴线时,很多投资者就已经挺不住了,又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之中。
《红周刊》:这就像华尔街所说,市场是由贪婪和恐惧两种力量推动前行的。但是投资者怎么做才能克服这种贪婪和恐惧的情绪呢?
翁学东:贪婪和恐惧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之所以很难克服,是因为在投资者当中,存在一种社会比较。比如说尽管他意识到市场风险高了自己也出来了,但是周围的朋友又赚了钱,这对他产生很大的刺激,时间长点,他就又忍不住进去了。实际上能否赚钱并不完全取决于能力和智商,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而且很多股民由于不了解整个市场的周期循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长线持有,什么时候该害怕,这造成了股民既贪婪又恐惧的心理。其实,这次下跌尽管比较迅猛,但它还是牛市当中的一次调整。
而很多新股民对牛市的看法就是只涨不跌,这是错误的,牛市当中的下跌也是非常惨烈的。如果是经历了1996年那波牛市的股民,应该很清楚这个道理。记得1996年年底股市在“十二道金牌”出台后暴跌,当时是2个大阴线后又接着3个跌停板,我自己在5天之内赔掉了全部资金的50%以上。尽管那一年我都在赚钱,但赚的都是小钱,而到了最后,在你的本金最大的时候,一旦下跌10-20%,你所赚的小钱早就回去了。这里面有一种涨跌幅的不对称,因为基数不一样。比如你赚了10%,10万元变成11万元,但如果再跌10%,就只有9.9万元了,很多新股民都忽略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四大心理误区导致决策失误
《红周刊》:对印花税引起的股市“地震”,有人骂娘生闷气,还有人按兵不动,静待反弹。这反映出投资者怎样的心理误区?
翁学东:心理学有一个研究,在市场刚下跌的时候,股民被套的情绪反应是最强烈的。管理层在周一即出台安抚性的利好文章,虽然迎合了普通投资者的心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会误导散户当天看了这些文章后不卖出,结果又要忍受随后的下跌。因此,政府官员也应该了解投资心理学再去做决策。股民之所以对政策产生反感和不信任,就是因为他们管理技巧不够,或者说对投资者的心理状态考虑不够到位。
因此,我很理解股民的怨气,我在1996年也跟他们一样,但于事无补,重要的是套牢之后该怎么办。在股票市场上,你要随时认为自己是一名将军,而对将军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决策。当发现大风险来临的时候,毫不犹疑甚至在跌停板出货才是正确的做法,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可以说,有四大心理误区影响了投资者的正确决策。
《红周刊》: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翁学东:第一大心理误区:心理定势过强。其实,在印花税上调的当天,投资者还是有机会卖掉股票的,因为很多股票并不是一开始就封死在跌停板的,不是没有机会出逃。
如果第一天没有卖出,这只能说明你在判断市场上出现了问题,有着太强的心理定势。但是第二天为什么还不卖出?这就牵涉到第二大心理误区,即参考点的选择有误。很多股民的参考点不是市场,而是自己投入的本金。因为不能接受这种“先赚后赔”的现实,股民惟一的办法就是持股不动。这是因为投资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做了一次失败的投资。其实,每只股票都好比一个“心理账户”,在下跌的时候,投资者会选择卖掉获利的股票,而不是被套的股票,结果导致“跑掉的全是黑马,抱住的全是垃圾”。
第三大误区就是“害怕后悔”。有的投资者也认识到目前点位实在太高,但真的等到决策的时候,又迟迟无法动手,这是为何?因为他认为自己卖了股票后,万一市场又涨了,他就会觉得很难受,会后悔,这就是投资心理学上所说的“害怕后悔”理论。而人们之所以有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都跟“害怕后悔”有关。证券市场是一个概率性事件,个人决策总会有错的时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跟大家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要错大家一起错,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不仅是个人投资者,机构也是如此。正是由于从众是一种代价最小的行为方式,所以最后很容易形成市场上的追涨杀跌。
第四大心理误区是轻信所谓的内幕消息,寻找确定性。这次股民不愿意卖股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依据所谓的内幕消息。比如说有人告诉你这只股票现在从15元能涨到30元,如果这个人有点名声又是操盘手,你就觉得这个消息一定是可信的,因为他前期推荐的股票也涨得很猛。投资者往往把赚钱归功于某个人士,却忘记是大牛市造就了你赚钱。但为何股民喜欢根据消息去操作呢?就是因为证券市场是风险市场,而投资者需要一个确定性。有了“内幕”消息后,他的心里就踏实了。但这个“踏实感”也是在每一波牛市顶部套牢股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习得性无助可能导致高位套牢
《红周刊》:其实除了您所说的这些心理误区外,就我们和股民的交流看,很多新股民之所以在4000点以上的高位入市,以及在调整中宁愿被套也不出局,就是基于奥运会召开前行情不会大跌的信念。
翁学东:政府并没有承诺奥运会前股市不会大跌,这其实是一些投资者过分乐观的想象。他们之所以难以从市场走势上客观地分析,是因为人在接受相反信息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要在内心进行激烈的冲突。比如在买了股票后,人们往往只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会将不利的信息一概地忽略掉,甚至不愿意听别人说到反面意见。这与人对信息的认知有关系。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只进行选择性认知,最终结果就是不顾市场现实,即使到了最后变盘的时候,他也觉得是最不可能变盘的时候。所以新股民认为奥运会前市场不会大跌的想法是盲目乐观的。
《红周刊》:我们注意到,很多被套牢的股民尤其是是新股民在一开始会感到茫然失措,在经历过几个跌停板后,却都变得麻木了,这从心理学上有何解释?
翁学东:新股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暴跌,一开始的时候会感到很恐怖,到了最后可能就变成了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当股民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后,一旦市场发生了变化,他会发现之前有用的信息似乎都错了。这时候股民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就是什么也不做,持股不动,这样的行为就是“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任何一个行为都有可能挨市场的闷棍,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作为。这也是股民在高位套牢的根本原因。
《红周刊》:那么对于已经被套的投资者来说,目前应该怎么办?
翁学东:在行情已经连续下跌了几日后,绝对不能卖股票,因为很可能卖在最低价。此时连续跌停的股票只要一开板,就会有一个报复性的反抽,如果买入的话,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短线机会。但是要注意,对于那些跌幅较大的股票一定要在它反抽乏力时出货。如果反抽幅度比较大,最好就在当天就出,也可以留一部分第二天出。大调整来临时,现金为王是最好的策略。有了现金,就有了下次利空时抢入的机会。如果持股不动做长线,就要视手中具体的品种而定。我认为,牛市还会回来,而且还会创新高。但现在说这个可能会对一些投资者造成误解,他们会认为既然将来股市能创新高,那我现在被套牢的股票就不抛了。对不起,将来指数创新高的时候,你手中的股票未必能够解套,因为那时候行情的热点已发生变化了。
炒股能磨炼人的性格
《红周刊》:今年一季度A股开户数激增,股市成为“钱多人傻速来”的地方。从心理学上看,是否所有的人都适合炒股呢?
翁学东:除了极少数抑郁质的人神经比较脆弱不适合炒股外,大部分性格的人都可以做股票。其实炒股对人的性格是一种磨炼,它会让你很快发现自己的某些弱点。有些人不适合做股票是因为他的神经比较脆弱,比如抑郁质的人像林黛玉,稍有大的动静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除此之外,也牵涉到每个人对金钱的看法。
《红周刊》:您认为投资者在股市中应该如何摆正心态?
翁学东:改革开放后,我国老百姓看到西方国家居民富裕的生活水平,所以老想快速赚钱。其实如果是自己的钱做股票而不是贷款借钱,心态就不会太坏,即使一时被套,无非是赚钱的过程变长了,只要不断努力,还会慢慢地把损失弥补回来的。但如果是借钱炒股的话,就很难摆正自己的心态,赌性就更强。一旦亏损,翻本的欲望更加强烈,但越想翻本就越难以翻本,形成恶性循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心理状态都跟投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老犯的毛病,在投资过程中也会犯。如果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投资效果和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美国1987年股灾的时候,华尔街附近的心理咨询中心非常火爆,当时操盘手都非常痛苦,头痛、背痛,其实这些都是心理障碍。在这次下跌过程中,尤其是对新股民来说,可能需要心理或其他的帮助,进行心理调节。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次下跌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风险的人,是一笔非常有价值的个人财富,有了这种经验和体会,就会为你下次逃脱风险打下良好的基础。(江红霄 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