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论企》上海和深圳股市自中国财政部调高股票印花税率曾一度出现的恐慌性抛售潮,而上市公司近期陆续发布的业绩预告亦普遍有表现,使两地的综合指数市盈率逐步降低,和略为减低表面层的泡沫压力,惟股市充斥异常大量公众投资者和股民之盲目投机心态,却属不可忽视的深层忧疑。相信这要有待中央部委自结构性的加强股市供应,而公众投资者又经历自然而来的市场具深度整固的洗礼,始有望渐次步入成熟期,和迈向国际。
跌市加上市公司绩佳可降市盈率
深圳和上海证券市场的泡沫表面上似随各项指数急剧走低而有所减退,可见自两个方面:(A)财政部的调整股票印花税率措施出台,境内、外相当部分论者皆绘声绘影甚至言之凿凿地纷纷作出「中央会有更多、更严重的遏抑股市政策」,但又言之空洞的主观、片面和带有恐吓性「揣测」,促使深圳和上海股市匆匆掉头走低。上海综合指数于5月29日的历史性4334﹒52收市,匆匆下滑至6月4日的3670﹒40,在短短五个交易日便出现664﹒52点或15﹒3%的可观累计跌幅,即使于急挫后连升凡四个交易日至6月8日的收市所报3913﹒14,仍较高峰期下跌421﹒38点或9﹒72%,使市盈率由50倍下调至40多倍相对较低而又不算低的水平。
(B)两市有400家上市公司于上周五(8日)发出的业绩预告中,有超过200家声称表现会优于去年同期,而所赚取纯利增长年率高逾50%者,更约有150家之普,由是该可降低沪、深一众指数的市盈率。果如是,则沪、深综指甚至其它相关指数,都有向下调整空间。
但沪、深两市指数的市盈率即使经过惨痛的短暂整固和上市公司普报佳绩的支持而已有甚或将会有颇为明显的下调,亦未许言泡沫处于可接受的水平之因,乃市场仍然潜伏着若干具深层和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一)中国现时已拥有超过1亿之数的股票户口,而公众投资者在两市交易中所占的比重高达99﹒4%,远远高于机构投资者的0﹒6%比重,相对于机构投资者在香港的70%和其它国际金融中心所占的高度比例.足显市场的现时确处严重缺乏专业性的结构。
而(二)上海证交所在截至2007年6月8日为止的上市公司数目为847家,上市证券1116只,深圳证交所则分别有上市公司和上市证券604家和718只,可说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异常庞大的需求。
要处理好供求及投资者结构问题
要处理好两大结构性问题,较易办得到的该是增加市场的供应量,而中央财金部委得认真研究从供应方面着手的包括:(甲)加快对企业的申请上市的审批速度;(乙)修例加大让已经进行股权分置的A股上市公司加大获批的由非流通转流通股份流入股市的速度,并让若干优质实力股份可以让:(1)蓝筹股、(2)最早作股权分置的头几批、(3)有多年良佳业绩表现和(4)行业龙头大股等早着先鞭。A股上市公司现时的获批而尚未正式流通的股份数量,为已流通股份数量的两倍,及早让这些股份按素质即先优后劣地加快流通,便可使市场供应骤增。
(丙)强化推动境外上市的国企H股、红筹等回流上市的力度;(丁)证监会在最近一段期间亦密锣紧鼓地研究邀请港市蓝筹股到上海和深圳招股,一旦取得初步的良性预期效应,便应考虑推而广之地扩散至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甚至让在中国境内经营有年和拥有可观资产的外企可以在深、沪上市。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和改善投资者的素质。要让公众投资者在部署和进行投资过程中评估和处理好风险,难度之高,甚至可见诸于纽约、伦敦和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却不是不可为,可为者乃(1)监理当局只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专业有效和必要的条例、机制,促市场正常合理地运作;(2)要高度依靠供求关系决定市场荣辱,不要随意干预甚或采取「救市」措施,始可使市场和投资者同步地渐次成熟起来。《资深财经评论员黎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