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业务可能先于股指期货“重出江湖”
本报记者 谌丽丹报道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某网络论坛上作了一次有意思的随机调查,一方面,2/3的散户并不清楚时下热议的融资融券业务是怎么一回事,甚至还有几位网友要求业内人士用通俗的比方解释这个概念;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投资者急于关心交易规则、具体推出时间和门槛。
其实,融资融券业务这个看似新鲜的专业名词早已不新鲜了。在我国证券市场初创时期,融资融券业务就已存在,但由于当时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导致了证券市场泡沫,于是1996年,融资融券业务被证监会明令禁止。12年之后,融资融券业务再次启动,这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渐趋完善、监管能力逐步提高的反映。
东升证券的一位张姓交易员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融资是投资人向证券公司借钱买证券,融券是向证券公司借证券。
听起来简单易懂,但据了解,如果投资者真想参与融资融券业务,仅需开立的各类具体账户就多达8个(融券专用证券账户、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证券账户等),其中交易单据、步骤和程序繁杂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该交易员就“融资”、“融券”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
“通过跟踪,我预期某只股票未来价格会上涨,但手中的资金不够,于是缴纳部分保证金,向券商借钱买股票,之后再伺机高价卖出该股票,赚取价差。我只需1万元就能买到价值5万元的股票。再简单点说,投资者可以用更少的成本买入股票。”
很显然,对于资金不多,但急于买进股票的投资者来说,融资也是一个可合法扩张信用的渠道。
“融券则相反,投资人预期某股票会下跌,但手中没有该股票,于是缴纳部分保证金,向券商借股票卖出,之后,投资人伺机在市场上低价买股票偿还。”
利好券商?
融资融券业务表面上是个新生事物,其实质上就是“买空卖空”。
职业投资家、私募基金操作顾问丁轶对《中国产经新闻》表示:“融资融券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个股而言。这个新玩法,大机构当然可以玩得转,但对普通小散户来说,一是进入的门槛高,二是即便让你参与了风险也比较大。这个风险倒不是单指资金面,而是心理控制及承受方面的问题。”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融资融券业务为其提供了上佳的杠杆工具,但与巨额贷款利息成本,以及亏损到一定程度后遭遇强行平仓的风险相比,券商拥有的三方面利好影响显得更有优势:增加利差收入、提高佣金收入和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
今年4月即将有5至7家券商作为试点开展业务。而刚刚通过全网测试的11家券商备受关注,连带他们推出的股票也开始闪烁星光。有媒体称,未来融资融券业务中他们理应是最大受益方。
据银河证券的一份数据显示,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是公司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占公司的净收入或总收入的比重可以达到1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