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
看不到净值排名让基民困惑
廖小姐是一位老师,平时的时间挺多,因此经常上和讯网查看当日基金涨幅排名。不过,“听说从明年1月份起,这种排名就查不到了。”廖小姐说。
今年8月13日,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今年11月17日发布最终定稿的暂行办法,严格规定单一收益指标排名的排名期间不得少于3个月、不准对同一分类中包含基金少于10只的基金进行评级或单一指标排名;对基金、基金管理人评级的更新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不能对基金合同生效不足6个月的基金进行评奖或单一指标排名等“九不准”措施,该办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不过,很多普通的基民对此不能理解。“机构不能对成立不久的基金评级我理解,但是对普通投资者经常查看的单一收益指标排名,规定是不是有点太严了。”廖小姐表示,“至少要把每周净值收益排名给我们看吧。”
这一规定对基金经理来说倒是一个大大的福音,未来基金经理再不会受到频频排名的困扰,有利于基金经理按照既定策略长期投资,也能让证券市场更稳定些。
9月1日
有钱人买“一对多”追求绝对收益
这一天,基金“一对多”专户理财(资讯论坛产品)开闸。根据规定,一只“一对多”产品最多不能超过200位客户,参与基金(资讯论坛净值)“一对多”业务的投资者,初始销售期间的认购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像很多有钱人一样,富商郑先生开始考虑是否要购买“一对多”产品。
“我不买基金,因为我不追求相对收益,我追求绝对收益。”郑先生表示,“像今年这种通货膨胀的情况,只要一年给我8%的收益,我就很满足了。因此我考虑购买基金‘一对多’,毕竟基金牌子大,专业人员多。”
由于基金“一对多”允许基金在达到业绩收益时,提取20%的业绩报酬,有利于基金整体业绩和高端品牌的建立。从9月1日开闸以来,各家基金公司纷纷发行“一对多”产品,至今基金“一对多”产品已经过百只。
但是令郑先生挠头的是,“一对多”业绩参差不齐。“据有些媒体报道,‘一对多’的收益有的很快就达到6%以上,有的则已经跌穿面值。我认为,基金人士进行‘一对多’操作时,应该更为稳妥些。”
10月14日
买创新型指基看走眼了
2007年,首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成立。今年10月14日,首只创新型指数基金——瑞和300基金正式成立。瑞和300分成两个份额——瑞和小康和瑞和远见,瑞和300可以申赎,瑞和小康和瑞和远见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根据规定,瑞和300净值处于1元至1.1元时,瑞和小康和瑞和远见按8∶2分成收益。在瑞和300净值超过1.1元时,超过的部分瑞和小康和瑞和远见按照2∶8分成。
“这只基金很有意思,设计上人为地阻止了封闭式基金长期折价的产生。”已经退休的林先生是一位老投资者,他认为这只基金有投资机会,因此今年9月申购了瑞和小康和瑞和远见。
“创新型基金本来就很稀缺,目前也就只有3只。因此,我一上市就把瑞和小康买了,留下瑞和远见,只要大盘不太差,应该是有机会的。”林先生表示。
瑞和远见一上市就经历暴涨暴跌,显示有资金在里面兴风作浪,也显示出市场对创新型基金的追捧。不过,由于大盘出现明显走弱迹象,瑞和远见的二级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瑞和小康更是出现高达10%以上的折价。
11月29日
偏股型基金业绩翻番
老李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平时非常忙,没有时间管理自己的基金账户。不过,快到年底了,他一查基金账户,发现去年年底买入的几只股票型基金平均涨了80%。“今年可以好好过个年了。”老李笑言。
今年以来,跟随A股上升,多只股票型基金净值出现大幅增长,十多只基金出现业绩翻番,偏股型基金平均涨幅超过70%。
“我看了看基金的平均涨幅,发现我的基金也不算太突出,很多股票型基金都涨得不错。”老李表示,“其实只要从年初拿到现在,没有什么股票型基金涨得差的,基金今年业绩太好了,就怕有些投资者拿不住。”
不过,尽管老李对今年基金的业绩非常满意,但是他并不准备继续加仓基金,而是准备兑现一半。“今年涨得这么好,明年还能这么好吗?我可不这么看。加上基金又不爱分红,我可不愿意做过山车。反正涨了差不多一倍,我拿出其中一半,剩下的继续投资。”
12月7日
QDII再发行勾起心中的痛
12月7日,第二批QDII的“头炮”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型基金开始发售,它的发售标志着第二批QDII基金出海行动的开始。
在一家工厂做技术工作的郭先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我不知道QDII的太多情况,我就信奉一条:投资的时候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此,与其都买中国A股的基金,不如也买点QDII。”
除易方达亚洲精选外,汇添富、招商等也宣布于近期发行QDII基金。但是,QDII的业绩一直是很多基民心中的痛。目前9只QDII中,6只跌穿净值,其中业绩最糟糕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净值一度跌至不足0.4元。QDII的另一个软肋是投资的成本较高,QDII的年管理费一般都在1.8%以上,是所有基金中收取管理费最高的。
易方达亚洲精选将于明年1月15日完成认购,投资者究竟能否认可第二批QDII发行,那时将有一个答案。
12月22日
新基金扎堆发售不知买哪只好
今年下半年以来,由于2008年亏损惨重,已经告别基金大半年的工程师王先生,重新又对基金燃起兴趣。可是他发现,自己挑花眼了。
“每次我一去银行(资讯论坛产品),那些大堂经理就开始给我推荐新基金了,这个是大基金公司新发的,那个基金经理不错,这个新发的基金还有费率优惠。真是不知道该买哪只。”王先生说。
他的困惑也是很多基民的困惑。由于股市火爆,今年下半年以来,新基金快速扩容,从年初到年末,10只基金同时发行是一个常态。因此,各家基金不得不大打渠道牌,各家银行、券商也都开始卖力推销基金。
“更令我困惑的是,今天我在这家银行,大堂经理建议我买股票型基金比较好,因为涨得快。明天我到那家券商,券商工作人员就说混合型基金比较好,因为风险比较平衡。”王先生表示,“每家推的基金都不同。”
新基金的不断成立,成为股市“输血”的重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基金未来的业绩如何,才是它们获得生存空间,乃至成为更多新基金发行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