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要把ATM机跨行提款的单笔费用从2元提到4元,引起民众舆论一片哗然。我留意了一下,在网上大概有95%?98%的人,强烈反对提价。这个数字大大超出了我的估计。我本来以为经过了这么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大众中已经有相当多的人习惯于平静地接受企业的涨价行为,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用脚投票”的权利。但为什么大家就不能接受银行自己为自己的产品定价呢?
有人说银行在利用垄断权利谋取利益,有人说银行涨价要和客户打招呼要开听证会,还有人说银行违反了和客户的契约。我看这些评论都没说到点子上。中国已经有大大小小几十家银行,垄断程度已经很低,而且这一次也看不到行业互相串通的痕迹;同时银行和自来水、电力、铁路不一样,并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当然提价的时候也用不着向人民征求意见;还有第三条,银行并没有向自己的客户多收钱,它只提高其为其他银行客户服务时的收费,因此违反契约之说也站不住脚。
但蹊跷的是,银行并不出来反驳,他们本来是可以嘲笑一下公众和部分貌似专家的常识缺失的。那么,这后面的难言之隐是什么?
很多评论者把银行看成一个整体,其实在这次提价事件中,不同的银行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积极的提价者仅限于个别拥有大量ATM机的银行,而ATM机数量少的小银行或者成立时间晚的银行是这项提价措施的坚决反对者。
2002年,银联成立,跨行取现成为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埋藏了一个利益之争。比如在先期提价的深圳,招商银行拥有110多台ATM机,建设银行拥有190多台ATM机。而一些小银行只有十几台、二十几台。在这种情况下,ATM机实现跨行提款,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修公路,你跑车,我搭台子,你唱戏。大银行觉得不公平,最后银联出面制定了一个费率,每发生一笔业务,委托行给代理行多少钱,给银联多少钱,客户再给代理行多少钱,协议达成。但竞争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一些大银行觉得原来的那个费率已经不划算了。大银行的心理越来越不平衡——小银行拥有灵活的机制和较少的负担,但却可以以很小的代价获得大银行基础设备的使用权,使大银行网点多的优势得不到施展。
也就是说,这次提价完全是不同银行之间争夺客户的竞争行为,是大银行为了争夺被小银行不断蚕食的市场的报复行为,只不过板子直接打到了消费者身上。这种原因怎么能放到注重形象的银行业的台面上呢?于是不管挑起事端的大银行还是暗地里接招的小银行要么默不作声,要么顾左右而言他。
按照现行标准,在ATM机上发生一笔跨行提款业务,客户的开户行要向代理行支付3块钱,同时还要给银联支付6毛钱,客户还要向代理行交2块钱,也就是说ATM机做一笔生意,代理行会得到5块钱。现在,拥有ATM机多的银行,觉得5块钱的代理费不够了,7块钱才足以弥补它的成本。其实它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向委托行要,还有一条路径是向客户来要。
最后,大银行选择了向客户要,因为和竞争对手无法协调。当银行之间的利益之争协调不了的时候,到消费者那里去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习惯。
对于中国的银行业,如果我们说它垄断,其实现在的竞争主体已经很多,管理层的薪水已经和国际接轨。我们说它是市场竞争主体,但竞争却并没有带来低价和优质的服务。
6月24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世界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行榜,按照去年利润额排名,中国工商银行以213亿美元位居全球银行之首。前五位中国占了三席,真是值得金融界好好骄傲一番了。但在利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银行面向普通大众提供的服务水平却并没有像利润那样有明显的提升。
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享受到银行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进步,而是体会到了市场竞争里的无序和险恶。
因此大家对银行有意见。所以当银行涨价的时候,一律反对成为公众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与其是反对银行涨价,不如说是反对银行本身。那是一种情绪,当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符合逻辑的理由并不重要。(刘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