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至少有11位投资总监级的公募基金业领军人物离职
现任376名基金经理中有超过两成者基金岗位从业年限不足1年
只有3位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
股市的热度留不住基金经理离去的步伐。昨日,宝盈策略增长、银华内需两只基金公告变更基金经理。
晨星资讯研究指出,最近两个月基金经理的离职率大幅上升,超越了2008年同期水平。据粗略统计,6月共有21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单左右涉及基金经理离职,也就是说,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有一位基金经理离职。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期密集离职的一些基金经理中屡屡会出现一些“大佬级”人物,如南方基金王宏远、交银施罗德李旭利、华宝兴业魏东、嘉实基金王鹏、景顺长城王新艳等。而自2006年以来,60多家基金公司中已至少有11位投资总监级的公募基金业领军人物离职。
“大佬级”屈指可数
而据记者粗略统计,现任376名基金经理中有约22%(84位)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不足1年;有91位约24%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一年以上但不足两年,仅有30位不足8%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5年以上;而基金经理岗位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剩华夏王亚伟、汇丰晋信林彤彤、华安尚志民3人。
而天相投顾的一项统计显示,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优秀基金经理人的任期通常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十年。
去向调查:基金大佬投私募奔“大户”
综合这些“大佬”们的去向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是选择转投私募,就是调任基金公司专户理财相关部门奔百万、千万级资金量的大户而去。
2006年,博时基金经理肖华、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闵昱、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中信基金经理王洪涛等大腕级人物纷纷出走到私募。2007年,明星基金经理吕俊、2008年,国内第一代基金经理李文忠,延续着大腕级人物“公”为“私”用的步伐;而2009年,从年初的曾绍雄到5月底的李旭利,这种趋势仍在蔓延。
另外,随着专户“一对多”业务开展在即,公募业务人才流向“一对多”业务成为近段时间“大佬”们的新去向。
6月底,华安基金公告称,因工作需要,刘光华不再担任华安中小盘成长的基金经理,据知情人士透露,刘光华并不是离开华安基金,去做“一对多”专户业务可能性极大。而近半年多来,此类事情层出不穷。4月中旬,南方基金把旗下明星基金经理——南方高增长基金经理和南方隆元主题产业基金经理吕一凡调至专户投资管理部任总监兼专户基金经理。市场盛传原巨田基金公司投资副总监、巨田资源优选混合型基金经理冀洪涛将到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担任专户理财投资经理。而更早的易方达与江作良齐名的原策略成长基金经理肖坚、精英人物梁天喜、冉华均由公募业务转向“一对多”业务。
记者观察:谁来保护中小基民的利益?
舍弃公募业务转做专户或转投私募,对业绩出众的基金经理来说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位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的基金经理打个比喻说:“以一笔1亿规模的私募为例,去年的行情翻一倍就是1亿元,按照最基本的二八分成模式,也能拿到2000万元,但我去年的收入还不到这个数的10%。”
而专户理财可以使基金公司获取最高达20%的业绩提成,因此基金公司将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换岗”转做专户业务也是想象范围之内的事。
“小散”的钱拿去“练手”?
然而,当有经验、有能力的基金经理们纷纷流失去为“大户”们打理财富之时,对根本拿不出百万资金买一份私募或专户份额的普罗大众来说,钱又该交给谁打理?难道小散们的钱就应该拿给那些从业经验甚至不到一年的“菜鸟级”基金经理“练手”,练出经验后再转去供“大户”们差遣使用?
毋庸置疑,管理层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于3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对基金经理短期内频繁跳槽念“紧箍咒”。然而,暂时来看该规则对基金经理离职的约束收效甚微,今年五六月份基金经理变动数还超过2007年和2008年的水平。
因此,时至今日,认真地思考20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资产究竟应该掌握在什么样的基金经理手里?如何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小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已是管理层的当务之急。(吴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