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银行系基金规模逆势快速增长,除了首家成立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成为去年规模增长最快的公司以外,其余银行系基金公司规模增长也十分显著。
分析人士指出,继承了股东严谨稳健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成立三年历经牛熊轮回后,迎来了自己的蝶变时刻,不过其规模增长的背后也有各样原因。
渠道优势助推规模
银行系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张,与其股东背景的渠道优势关系密切,弱市新基金销售更多依靠银行网点,某商业银行分行基金销售经理透露,“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对自家产品当然要倾斜一点,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据Wind统计,工银瑞信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从2007年底的21位跃升至2008年底的第6位,基金规模增加了169亿元,交银施罗德上升11位排名12,建信基金上升11位排名20,中银基金上升5位排名30。
而从新基金的募集上来看,银行系基金的平均募集额约为非银行系的3倍。其中成立于今年8月的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总共募集了68.43亿元,成立于年初的交银施罗德增利基金更是以103.23亿元的募集规模成为今年唯一一只百亿基金。
银行系基金规模迅速扩张也得益于其四季度货币基金份额的大幅增长,以工银瑞信货币市场基金为例,其份额已达到375.85亿份,而该基金2008年三季度末的份额仅为85.56亿份,增长290亿份。分析人士认为,货币基金有避风港作用,在股市调整的期间一般都会有所增长,但高达290亿份的增长则更多得益于工商银行的雄厚的客户基础和推销能力。
U形反转凸显稳健
对比2006-2008年三年的资产管理规模排名报告,银行系基金大多出现了U形反转。如工银瑞信2006年以317亿的规模排名第8名,2007年大牛市中却仅以583亿的规模排名第21,2008年又回到十强,以752亿规模排名升至第6。
同样的反转也发生在交银施罗德身上,2006年,交银管理规模231亿,排名第13;一年之后,大牛市中以554亿的规模排名第23位;2008年华丽转身,规模为483亿,排名重回第13。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系基金试点始于2005年基金发行异常困难之时,在当时一些市场人士看来,被当作是政府救市的一大政策工具,而银行系基金一成立确实显示了惊人的渠道动员能力。随着牛市的逐步确立,基金销售开始转暖,银行系基金的渠道优势暂时消失。今年以来,市场深度调整,银行系基金的优势则再度在弱市中显现。
监管部门人士认为反转更多地体现出基金公司风格的差异,“或稳健、或激进、或长于股、或长于债”,基金公司只有确立并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才能真正获取符合自己公司特点的投资人的信任。银行系基金能够成为熊市中亮点,也正是由于其坚持住了自己稳健的投资风格。
2008年,银行系基金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有各样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