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新生因贫困证明没有通过,被大学拒收。
日前,银监会发布了《商业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根据《办法》的规定,在读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之外又多了一种选择,那就是商业助学贷款。记者了解后发现,这项举措,在北京地区并没有实际操作起来。
政策解读
非贫困生也能申请
按照以前的政策,助学贷款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助学贷款,其贷款对象仅限于高校贫困学生,最大特点是财政贴息。与国家助学贷款相比,商业助学贷款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办法》规定,申请对象可以是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位学生。同时,银行还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对境内其他非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攻读境外高等院校硕士(含)以上学历,且提供全额抵(质)押的学生开办此项业务。根据《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可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方式可采用抵押、质押、保证或其组合,也可要求借款人投保相关保险。
毕业后6年内还清本息
商业助学贷款的期限原则上为借款人在校学制年限加6年,需要借款人自己还本付息。在利率设定方面,商业助学贷款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政策执行,原则上不上浮。而在还款方式方面,借款人在校期间可申请暂不付利息,而实行利息本金化,在校期间的利息按年计入次年度本金,减轻学生在校期间无收入或低收入情况下的付息压力,利率原则上不上浮。《办法》还规定,金融机构还可给予贷款学生一定的宽限期,以缓解学生毕业找工作和其他期间内临时性的还款压力。
银行
北京地区暂不提供此业务
日前,记者致电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内的16家银行,询问商业助学贷款事宜,均被告知暂不提供此项业务。
工商银行朝阳支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只提供留学贷款,而对于在国内就读的助学贷款不予办理,“这项业务我们以前办理过,但现在已经停止了。”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同样表示,目前只提供留学贷款,而不提供商业助学贷款服务。
某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该行以前确实推出过这项业务,但后来取消了,“其他银行也基本是这个情况。因为银行毕竟是商业机构,运作项目要考虑风险和利润,如果风险大,而利润又不可观,当然不愿意开展。”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场条件不成熟,这个管理办法是针对全国的。该负责人认为,对于商业助学贷款的风险,教委和学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把风险全转嫁给银行。”
校方
商业助学贷款应用范围有限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王主任告诉记者:“商业助学贷款我听说过,但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这方面需求,所以对详细情况不太了解。”王主任表示,从该校的情况来看,国家助学贷款已经基本可以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对于家里突然发生变故的学生,学校也可以照顾到。“当然,有一些高校农村学生太多,可能没有那么多名额,商业助学贷款也为那小部分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但因为商业贷款有利息,学生选择这项贷款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张毅表示,学校对于困难学生的补助已经非常充分和全面,“我们的学生,只要有需求,基本都可以申请上国家助学贷款,所以商业助学贷款的应用范围可能很有限。”不过,张毅认为,如果商业助学贷款能成功推行,“这也是一件好事。我了解到国外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贷款上大学,不管家里是否贫困,这样的做法可以更好地培养独立能力和责任意识。”
学生
未听说该项业务
记者随机询问的数所高校的几十名学生均表示,只知道有国家助学贷款,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商业助学贷款的业务。当记者告诉他们商业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后,大部分学生出于利息的考虑,对该项贷款望而却步。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四学生李亚就曾经享受过两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在了解了商业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后,她认为:“既然跟国家助学贷款的年限差不多,而且还要收利息,没有什么特别的优惠政策,我肯定不会考虑。”李亚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同学家里基本都有稳定的收入,负担学费不成问题,“真正家在农村的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所以我认为需要商业助学贷款的学生不会很多。当然,如果这项业务可以开展的话,会给那些家里从商的学生带来方便,比如开学的时候正好家里要进货,资金周转不过来,可以通过这项业务获得帮助。”
某高校在校学生小杜告诉记者,她曾经尝试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但由于达不到贫困生的要求而未能获批。对于商业助学贷款,杜雅鹃没有听说过,“但既然是商业行为,就会有一定风险,而且需要抵押房子之类的,估计手续会很麻烦,何况还有利息,所以我不会考虑。”
记者手记
看上去很美
银监会推出《商业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类学生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为鼓励那些相对贫困的学生继续深造学习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在圆更多学子成材梦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教育贷款领域的功能覆盖率,引导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配置到教育事业上,健全政策性与商业性相配合的助学融资体系,为教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只是,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举措,在北京却并未得到实际的推行。由于是商业行为,银行可以自主选择开展或不开展,在北京各大银行都对该项服务拒之门外的现实情况下,商业助学贷款俨然成了一个空名头。 (任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