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破7.5关口 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9.3% -国内柴油价格骤涨 油价倒挂全国蔓延 9月动力煤价格持续走高 -信产部:国产手机缺乏核心技术质量无保证 3G"终端瓶颈"终被突破 -全球少壮CEO排行榜:前十名八名来自中国 应届毕业生失业增加 -民航总局正酝酿降低进口飞机税收 我汽车研发投入被指严重不足 -成都外来住房困难家庭可申购限价房 专家:奥运后房价可能调整 -沪深两市共有120多只个股跌破"5•30"低点 9月以来H股升势凌厉 -财政部:加强金融企业国资管理 尚福林对资本市场改革提3点要求 -公务员报名火爆 热门职位供需比达48:1 "十一五"职教投入100亿 -武汉和长株潭城市圈有望成新综改试验区 武汉打造中部金融中心
牛市催生学生军 八成金融专业热衷炒股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2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年初以来的牛市令一股炒股风悄然吹进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陆续加入了炒股行列。随着股市行情一路看好,校园里的“炒股族”日渐庞大,课前匆匆扫一眼电脑看行情,下课后七嘴八舌讨论买进卖出,寝室里更是盯紧股票走势,心情随着K线图上下波动。这就是大学里“炒股族”的生存状态。

“厉害啊,你的股票又涨了,我的跌得太厉害了”。打开广州一些高校的BBS,“成交量”、“补仓”、“K线分析”、“开盘价”、“收盘价”……这些股市术语在论坛上不时出现,引来了热衷炒股的大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发贴、跟帖忙得不亦乐乎。

近日,记者通过对广州几所高校学生炒股情况的调查发现,热衷炒股的大学生以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居多,尤其是金融专业,个别学校炒股学生已占80%以上。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炒股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赚钱;另外,有些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当然,也有一些与经济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而作尝试,积累经验。

尽管对于股民“学生军团”迅速成长的现象,有分析人士给予了“中国正在产生新一代的投资者,他们年轻,而且有知识,了解股市行情。他们利用因特网研究上市公司业绩,他们比老一代股民更自信”的评价。但面对“炒股风”,专家建议大学生应三思而行,不可盲从,毕竟学业比炒股重要。

现象

大三学生5个月赚5万

小龙是暨南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是一个老股民,今年乘着股市猛涨,从4月份至今已净赚5万多块钱。他告诉记者,由于父亲一直炒股,所以他对股票知识了解较多。自从炒股以来,小龙就经常通过手机和电脑上网查询最新的股市行情,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不下5小时。

“现在手上有3支股票,我需要经常看财经类报纸,研究股市行情,很多同学向我'取经'啦”,小龙说,“不过也有郁闷伤心的时候,如'5.30'的时候,连续4个跌停,让我紧张了好一阵子,为此拉下不少主课。”

“对于自己炒股这件事,爸妈也都知道,他们也是股民,不支持也不反对。同学们看到我炒股赚了,非常羡慕我,有不少人希望和我合伙炒。”家里的默许和同学的追捧让小悦很满足。当记者问“万一炒股亏损怎么办”时,小龙坚定地表示,他自己不会亏,这个问题从没考虑过。不过,小龙一再表示自己是理智型的“学生股民”。当然,他也见到过一些不理智的学生,有的把生活费投到股市中,有的甚至透支银行卡来炒股,对于这些行为,他也非常不理解。

  调查

学生炒股积极性高

“理论知识太枯燥了,学不进去”,正在负责指导《2007年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届“联合杯”股市仿真大赛》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老师告诉笔者,“虚拟股市比单纯的课堂教学鲜活得多,可以让同学们跳出书本学知识,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杨老师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在目前的金融专业学生中,近80%的人建立了正式的股票账户,进行实盘炒股。“他们投入的资金并不大。”杨老师强调,“不过炒股过程能让他们对金融形势、证券市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这个过程中的收获比实际赚了多少钱更有意义。”中山大学学经济学专业的小陈告诉记者,在他们班25个男生中,有20个已投入到股市“实战”中。

记者在其他高校了解到,由于投资股市门槛比较低,只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了,学校一般不会通过制度禁止学生投资股市。

《2007年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第二届“联合杯”股市仿真大赛》活动负责人之一黎晶晶介绍,目前离报名截止日期还有2天,但经济学院本科、研究生基本上都报名参加,目前全部报名人数已有1000多人。

为何而“炒”?

借炒股学理财实现经济独立

“我投入了1000元,很快就赚了1500元。”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一大二男生表示。现在炒股获利甚高,这是吸引大学生炒股的最主要原因。中山大学法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晨海(化名)从高中就开始炒股了,他表示,自己除了谈恋爱花钱外,还经常要请客,“爸妈每月给的500元生活费是远不够的”,炒股让他经济上独立多了。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晨海那样以炒股来赚取生活费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大四学生林灵(化名)也认为,有兴趣和能力的同学可以朝炒股的方向发展,“毕竟获得大学毕业证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增长见识,学会理财”同样是不少大学生涉足“股盘”的理由之一。“炒股能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也可以学到理财方面的知识,对于今后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谈到大学生炒股的意义时,晓梅如是说。中山大学化学院的张素(化名)也表示,“炒股是提前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炒股的同学大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了解市场,体验一下炒股的“激情”,同时,了解股市证券行有利于提高对市场反映的敏感度,让头脑变得更清醒。

好奇,也成为了部分大一学生接触炒股的一大原因。广东商学院经管学院大一女生李慧(化名)告诉笔者:“十一期间,周围的人都在谈论股市方面的知识,当时我觉得很深奥,也很好奇,想了解更多,所以就'试水'买了2000元的股票。”同一学院的晓梅(化名)也表示:“炒股可以改变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

钱从何来?

六成炒股学生动用生活费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学生炒股族的资金来源,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大致有生活费、奖学金、打工钱、零花钱等几类。根据笔者对50名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近60%炒股的大学生把生活费作为炒股票的“第一桶金”。

参与炒股一次最少也得投入1000元。广州某证券公司研究员介绍,一般参与炒股的大学生都会有5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储备资金。筹集资金成了有志在“股盘”上大显身手的同学的一块“拦路石”。

许多学生表示,炒股的资金基本上都是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包括兼职以及父母给的零花钱。

也部分同学选择向身边的同学借钱作为“启动资金”,攒钱之后再还清“债务”。东明表示,刚开始炒股时,不敢跟父母说,自己又没有钱,“只能向同学借”,“不过现在都还清了”。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不少父母也会给予自己的儿女以资金的支持。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大二男生小健表示,自己的父母极力支持自己去炒股,“他们认为炒股是提前接触社会。”小健还表示,自己身边还有不少同学得到父母的资金支助。不过,经济学院大三女生潘陵(化名)则认为,学生在没有经济来源的前提下,不应该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炒股。 (陶达嫔 陈海燕)

家长看法

多数家长担心影响孩子学业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群体,正逐渐在股市大军中现身,并且人数还有上涨的趋势。对于这种情况,一部分家长明确表示反对。越秀区一位家长说,孩子精力、时间有限,如果炒股,难免分心分力,这就要影响学习。买股票的机会今后有的是,何必急于一时呢?另一位家长也说,早知道孩子炒股,就不应该一次性给他这么多生活费,好好的大学生,怎么变成股民了呢?

不过,也有一些家长默许孩子的炒股行为。一位承担家族企业生意的家长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炒股不一定是坏事。股票涉及经济的方方面面,孩子炒了股,可以增加投资意识,增强心理承受力,快速成熟起来。

广州大学一些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认为,大学生炒股是个人的自由,学校无权干涉。“原则上我们是不赞成,不提倡的,毕竟股市风险很大,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更加承受不起亏钱的压力。”一位本科三年级辅导员老师说,“如果想学投资,不妨可以看看证券投资分析、投资心理学、投资银行学这方面的书籍,或者在虚拟股市里玩一把。”

专家观点

大学生慎当炒股专业户

对于大学生热衷炒股这一社会现象,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敏强教授表示,他个人不太主张大学生炒股,因为大学生活只有4年,时间非常宝贵,应该致力于学业上。炒股会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本身没有经济来源,炒股的钱显然来源于父母投资,这样的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在大学生活中他们应该认真学习,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炒股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一种集资行为,对于普通股民而言这是一种投机行为。大学生显然还不适合加入这一群体。

从另一方面,张教授指出并不反对所有的大学生炒股,例如经济学、金融学这一类专业的学生,拿出有限的几千元钱,在股市中小试身手,这对于他今后的职业发展还是有帮助的。然而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股民而言,股市的投机性与风险性并不适合他们。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莫当“炒股”专业户。

 

来源: 南方日报

图片新闻:
中国首位探月使者"嫦娥一号"24日18:05发射 现准备就绪[专题]
北京首现“养老房屋银行” 租房入住养老院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共十七大报告解读/ 聚焦十七大/ 十七大前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