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三 仅次于美日 上半年申请总量增7.3% -中国煤层气打破对外合作垄断 -中国房价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北京8月房价涨12.1% 涨幅最大 -中国科研投入强度达最高水平 占GDP1.42% 人力资源总量居首 -中国0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567亿 直接损失超亿元 水污染最多 -2008年公务员考生备考实用手册 海南成绩10月揭晓 比例343:1 -建行将第二套房贷首付提至四成 其他银行或跟进 自控房贷风险 -较多奥运门票中签者扣款失败 可电话查询 第二阶段销售将启动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 从源头上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专项整治 -中国当代彩票业走过20年 “私彩”为何屡禁不止 小彩票补大洞
市场人士:公司债收益率进入高位正是投资好时机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2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漫画:我国首只公司债发行 利率5.35% 中新社发 谢正义 作

昨日,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华泰证券主承销的首单公司债券“07长电债”正式开始发行,并在网上发行中获得足额募集,这意味着直接融资的又一新通道被开启。

本期40亿元规模的公司债发行采取了市场化询价的方式定价,因此其最终票面利率5.35%更加充分的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价位。由于市场利率已经随着近两年央行连续上调基准利率而抬高,市场人士认为,公司债收益率已经进入一个相对高位,目前正是进行投资的好时机。

市场化定价

除了作为首单公司债券的标杆意义,本期“07长电债”在定价方面做出了创新,采取了市场化的询价方式确定票面利率,询价对象则涵盖了交易所债券市场几乎所有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包括保险公司、社保基金、财务公司等。

在以往的企业债券的发行中,票面利率多由发行人和承销团协商确定,虽然增加了发行方的可控性,却压缩了投资者一方的投资操作空间。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高级投资经理李国安表示,询价的定价方式更加市场化一些,充分反映了市场的投资需求。

发行首日的认购情况也充分体现出了投资者对于这一定价结果的高度认可。在昨日网上面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的过程中,4亿元的发行规模获得全额募集。据华泰证券副总裁张海波介绍,共有500多户投资者在网上成功认购本期公司债,“社会公众投资者的积极认购体现了市场对于本期债券的认可。”

“公司债发行越多越好”

由于首单公司债的发行正值加息周期,后续的紧缩预期仍然存在,因此投资者对其票面利率相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5.35%的利率就落在询价预设区间5.05%-5.35%的上限。但是张海波认为,因为在发行前发行人和承销商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并与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反复沟通,因此这一利率水平还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加息预期下不少固定收益产品的利率都已经攀上历史高位,正是买入投资的好时机。“我们希望未来公司债发行越多越好,”李国安指出,保险公司作为长期债券的主要投资者,投资债券主要出于配置需求,因此收益率较高的公司债必然成为他们投资的首选品种。

开启直接融资又一通道

对于首单公司债的问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07长电债”表明公司债的发行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已经有了保障,从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讲,未来公司债的扩容将使得这两者配比更加均衡和成熟。”

“在成熟市场,上市公司更愿意选择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赵锡军表示,因为相比于股权融资可能摊薄股东股份,公司债的融资方式成本更低。

联合证券投资银行总部王海鹏也认为,“07长电债”的发行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随着市场接受程度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公司选择发行公司债这一方式进行融资。(记者 秦媛娜)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相关文章:
收益高于特别国债 中国首只公司债券开盘即售罄
台州基建将发8亿元公司债
上海华谊将发8亿元公司债
公司债券前景值得期待
首单公司债最快9月20日发行
上证所发布公司债上市规则 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五千万
公司债破冰全面资本市场渐露雏形
境外机构或可来内地发行公司债 个人投资者认购门槛或为1000元
图片新闻:
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船舶跻身世界造船"第一方阵"
中国首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机年底下线[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