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北京8月房价同比涨12.1% 达最大涨幅 房价将保持上升趋势 -中国科研投入强度达最高水平 占GDP1.42% 人力资源总量居首 -中国煤层气打破对外合作垄断 中石油等企业获成品油经营资格 -中国0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567亿 直接损失超亿元 水污染最多 -2008年公务员考生备考实用手册 海南成绩10月揭晓 比例343:1 -建行将第二套房贷首付提至四成 其他银行或跟进 自控房贷风险 -较多奥运门票中签者扣款失败 可电话查询 第二阶段销售将启动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 从源头上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专项整治 -中国当代彩票业走过20年 “私彩”为何屡禁不止 小彩票补大洞 -中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公布(附全文) 法制办答问
收益高于特别国债 中国首只公司债券开盘即售罄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2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机构投资者热情超预期

长江电力此次发行公司债,采取“一次核准,分期发行”的方式。第一期发行40亿元,每张面值为人民币100元,共计4000万张。发行价格为每张人民币100元,票面利率根据市场化询价结果确定为5.35%。本次发行不向公司原有股东进行配售,公司债券的存续期限为5到10年(含当年)。

07长电债网上、网下预设的发行数量占本期公司债券发行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和90%,参与网上发行的每个证券账户最小认购单位为1手(10张,1000元),超过1手的必须是1手的整数倍。

尽管网下认购时间按计划将从昨日一直持续到26日,采取机构投资者与主承销商签订认购协议的形式进行,但华泰证券市场部人士李杰表示,机构投资者的认购超出此前的预期,“今天有意向认购的机构投资者已经给公司打了预付款,明天将正式签订认购协议,目前预付款的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但已经超过了发行数额36亿元。”

北京振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军认为,07长电债是首只发行的公司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收益应该会比后期发行的公司债更有保障,所以才会一开盘就卖完。

收益偏低适合稳健投资者

9月19日,长江电力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发债计划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成为首家获准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长江电力董秘傅振邦表示,所有募集发债金额将用于公司偿还35亿元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在昨日第一期债券发行后,上市交易时间初定于10月12日。第二期将发行不超过40亿元(含40亿元),在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24个月内择期发行。

到目前为止,已有金地、华能国际、万科、华电等10多家企业公布了公司债发行方案,发债总额接近400亿元。其中,华能国际发债金额最高,为100亿元。

根据证监会的规定,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初期仅限于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拟发债公司需满足两大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一年利息;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

国泰君安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债每天都可以进行买卖,就像平常买卖股票那样,所以变现比较容易。公司债风险比国债高,但比股票要小得多,收益也高于国债而低于股票。目前有关规定是收益不允许超过银行利率的40%,适合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投资者,也可以作为个人投资组合中的一个品种,用来分散投资风险。

华泰证券副总裁张海波认为,公司债的推出会使现有的市场结构更加合理,会使这个市场整体的功能和效率得到提高,也会给投资人更多的选择,公司债将不会冲击股票市场。

张海波说,青睐凭证式国债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一下公司债,相比近期发行的票面年利率4.68%的特别国债,公司债的收益更高。(记者 赵侠) 文章来源: 新京报 责任编辑: 徐雅平

来源: 新京报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台州基建将发8亿元公司债
上海华谊将发8亿元公司债
公司债券前景值得期待
上证所将实时监控公司债交易
公司债将可用做质押回购
首单公司债最快9月20日发行
上证所发布公司债上市规则 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五千万
图片新闻:
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船舶跻身世界造船"第一方阵"
中国首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机年底下线[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