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清晰轮廓显现 特别国债利率或“就低不就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特别国债拟发行规模相当于目前银行间债券托管量的15%,不可谓不庞大

被市场想象为庞然大物的特别国债正在逐渐地显露出更为清晰的轮廓。昨日,据新华社报道,根据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有关议案,财政部拟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为10年期以上可流通记账式国债,票面利率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决定。虽然发行对象、发行节奏以及发行价格等要素还有待更为详尽的信息,但是市场人士认为,由财政部直接向央行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国债的票面利率则可能采取“就低不就高”的方式确定。

“石头”即将落地

从最初由学界和市场人士建议发行特别国债来阻断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的联系,到今日形神兼备,这个新鲜的事物带给债券市场的影响也是与日俱增。从今年年初至今债市的持续走弱过程中,加息预期在前期成为主要的利空因素,但是后期特别国债开始加入,给市场的冲击作用要更胜一筹。

东莞商业银行交易员杨鹏指出,除了货币政策,特别国债的逐渐清晰意味着财政政策开始有作为,一齐出动治理市场中充裕的流动性,这不但意味着中长期债券供给的增加,也将大幅收紧市场资金,“因此市场的看空情绪要比我们预期得更加强烈”。

但是一待特别国债正式“现形”,反而有利于帮助债市投资者将心里悬空已久的“石头”落地,并根据特别国债的具体细节决定下一步的操作策略。

多数投资者认为,特别国债影响甚微。东吴基金分析师莫凡表示,财政部直接向央行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并非向公众或者市场成员发行。因为前者更加具有可行性,对市场的冲击会降到最低,也将提高央行和财政部在具体运作上的协调效率。

发行价格或视对象而定

按照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会议上对议案的说明,发行的特别国债为10年期以上可流通记账式国债,票面利率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决定。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高级分析师林朝晖表示,根据不同的发行对象,特别国债的发行价格可能会有不同的确定方式。

如果是面向市场发行,那么特别国债票面利率可以通过市场投资者投标确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

如果是财政部定向发行给央行,那么票面利率应该是“就低不就高”。在这种方式下,特别国债的收益率上限应该是目前债券市场类似期限国债的正常水平。最新发行的一期10年期固定利率国债上周五问世,发行利率4.4%.

而对于其下限的确定,林朝晖认为应当是央行目前发行央票的加权平均成本,约为2.5%.理由是特别国债发行后所购买的2000亿美元外汇,背后代表了一个结汇的过程,央行在这个过程中向市场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并且又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从市场回笼了这部分货币,央票的滚动发行成本便是维持着2000亿美元存量的成本,因此央行从财政部手中接过特别国债的收益需要能够覆盖这一成本。(作者: 秦媛娜)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相关文章:
发特别国债买外汇 财政部打出调控“组合拳”
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一举多得 投资者应关注
万亿特别国债发行 股市资金是否短紧长平
特别国债发行国债市场应声下跌
特别国债对银行影响不大
中国拟发1.55万亿特别国债 为新中国之最
特别国债或定向分批发行 对市场短期影响不大
发行规模为何定为1.55万亿 金人庆详解特别国债
余永定:要避免特别国债对金融市场造成不必要冲击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