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沪深股市在印花税上调的冲击下大幅动荡,不少仍沉浸在牛市氛围对调整毫无心理准备的中小投资者因此蒙受了较大损失。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投资者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
纵观境内外股市的发展历程,牛市中的调整风险时刻存在,而习惯于追涨杀跌的中小投资者也往往在其中蒙受比市场本身更大的损失,这种案例可谓比比皆是。
以我国台湾股市为例,从1987年初到当年10月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台湾加权指数一度从1000点左右飙升至4600多点,但在随后的3个月内,该指数又大幅下挫超过50%。而在随后的3年内,类似的“过山车”走势又曾多次上演,尤其是1990年一次暴跌使得不少中小投资者倾家荡产。
类似的情况在日本、我国的香港地区也曾经多次出现,在市场的大幅动荡中,很多中小投资者往往是享受到短暂的牛市风光,却承担了漫漫调整过程中的无尽风险,这其中不当的投资策略又往往使得投资者的损失进一步放大。
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中小投资者无论在获取信息渠道,还是对于市场的理解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点无论是在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概莫能外。对于机构来说,往往是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开始加大入市力度,进行长期布局,但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吸引其进入股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市场所爆发出来的赚钱效应。从股市普遍的发展规律来看,一波行情的尾声往往也是市场最为疯狂的时候,市场的短期赚钱效应也最为明显,往往也是对中小投资者最具诱惑力的时候,大量的中小投资者也往往选择这时入市。
即便在相对成熟的股市中,中小投资者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多数投资者入市是受市场短期赚钱效应的吸引,因此会把股市上升时当作新一轮牛市的起点。有些人即便认识到了市场已经存在较大风险,甚至认识到了市场已经进入到了击鼓传花的最后阶段,但往往也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最后的一个接棒者。
一旦市场趋势逆转,很多中小投资者往往尚未从牛市的氛围中醒悟过来,在下跌的第一阶段大多持观望态度,认为市场很快会重拾升势,从而错过了最好的出货时机;而在下跌的中期,由于手中股票往往已被套牢而不愿抛出股票,从而使得损失进一步加大;而在下跌的最后阶段,也往往是杀跌最为凶悍的阶段,投资者的心理往往已经接近崩溃,心理负担已经达到极限,往往就会采取非理性杀跌的行为。事后看,这大多是黎明前的黑暗,但这往往也是中小投资者出局最多的阶段。
回到当前的沪深市场,虽然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市场短期仍存在进一步动荡的风险,但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的前景也是可以预期的,近期的调整仍属于牛市的调整,短期内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并不大。
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在近期的沪深股市大动荡中,虽然不少投资者蒙受较大损失,但多数人对于市场的中长期趋势并未丧失信心。多数投资者在近期的调整中采取了“就地卧倒”的策略,也就是持股不动,等待反弹。对此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策略。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策略能够坚持多久,如果后市再度出现反复,已如惊弓之鸟的投资者很可能出现非理性杀跌行为。
如果看好中国经济,那么就应该对A股市场有信心,虽然道理很简单,但具体到操作过程中,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能否真正坚守下来仍然需打上问号。面对不少中小投资者几乎无法克服的弱点,不少市场人士建议,以定期存款的心态买入基金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记者 徐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