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全球经济走势及其面临的八大风险分析

2009年09月15日09:3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贸易保护 贸易 保护 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 张茉楠专栏 张茉楠 经济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衰退的态势得到遏制,并出现更多积极企稳迹象,其中美国基本面数据出现见底信号,欧洲及日本也出现微弱的好转现象,而新兴经济体复苏迹象则更为明显。但是短期性风险和挑战仍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各国政府缺乏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并且没有有效跟进促进中期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的后续政策的前提下,未来全球经济不排除反复的可能。以下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可持续性和波折性并对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判断。

(一)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

如何尽快恢复经济内生性,培育政府投资的接棒者,以减少未来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振荡将是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但从目前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政策溢出效应已经逐步减退。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得到遏制得益于各国政府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超宽松的货币投放。据测算,美国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于经济刺激作用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将拉高GDP增长4个百分点,从第四季度开始的贡献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从政府刺激的经济复苏转变成由私人需求和投资推动的可持续性增长迹象不明显。三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缺乏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眼下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金融、消费和房地产”三大动力已经衰竭,实体经济和金融要经受较为漫长的休整期。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必须向实体经济复归,实现“再实体化、再实心化”,但短期看找到实体经济的新引擎难度很大,即使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转换的周期也很长,未必能立竿见影。

(二)全球金融系统初步稳定但风险因素依旧存在

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在接受财政不断注资后,自有资金情况有所改善。从伦敦银行间美元和欧元3个月拆借利率变化水平上看,美元隔夜拆借利率已从危机爆发时的高点4.00-4.10%跌至目前的0.24-0.22%,同时伦敦同业拆借利率-隔夜指数和信用违约掉期利差的日益缩小均表明 “解冻”货币市场的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银行的惜贷氛围缓解,美联储直升机撒钱式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作用于实体经济,融资功能趋于恢复。

首先,银行坏账使全球银行系统恢复艰难。虽然在过去的20多个月内,大部分的金融机构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和次级债券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是金融机构表内、表外的所谓“有毒资产”,包括次贷及相关衍生品等引发的损失尚未全部核销。据英国皇家康奈尔咨询的统计,美国银行销账比例已经占到国家银行系统合并资产负债表的53%,占GDP的4.4%。瑞士、荷兰、英国和德国的银行系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四个国家银行的销账比例分别占GDP的15.0%、2%、4.2%和2.8%,这给未来全球银行系统带来较大不稳定因素。

其次,美国金融领域前景不容乐观。一是金融机构逾期贷款还在增加,小金融机构破产还会出现。二是消费信贷急剧萎缩、违约率上升给消费复苏前景蒙上阴影,消费信贷复苏前景堪忧。一方面,美国7月份消费贷款余额连续第六个月下滑,美国7月份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0.4%,至2.472万亿美元,下降纪录创出历史最高水平。消费信贷的持续萎缩使消费很难延续过去4年对美国GDP 增长2%的增长拉动;另一方面,美国信贷违约率创历史高点。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近日公布了全美拖欠情况调查。该调查显示,季度间的止赎率增幅已经达到1972年以来的最高点。在2008年第一季度与今年第一季度之间,首次抵押贷款的止赎增幅提高了36%,这对长期以来依靠家庭融资和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撑消费的美国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三)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日渐严重,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主要原因:一是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计划还远没有完成。2008年9月前后,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瑞士央行、瑞典央行、挪威央行和以色列央行都采取了某种形式的量化宽松措施。此后至今,这些经济体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大都保持了强劲增长。目前,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四大经济体(G4)的M1增速达到12%,其中美国接近20%,欧元区约为8%,日本M1增速也进入了正区间。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计划还远远没有完成。美联储资产收购计划的总额为1.75万亿美元,目前大约完成了一半左右,英格兰银行的收购计划还有18%左右(230亿英镑)未完成。另一方面,欧洲央行于7月份买进600亿欧元的债券。二是货币政策对流动性易放难收。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这样的直接结果就导致过剩的流动性,而难以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