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李京文: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方向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城市病”是当前遇到的重大挑战之一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由于全部技术落后,工业革命前城市化的过程缓慢。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18世纪以来,城市化是继工业化之后席卷全球的大浪潮。20世纪是城市化的年代,城市化是20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最重要的力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而造成巨大的“城市问题”或称“城市病”。这些问题可归纳为四类:

一是人口膨胀。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城市自然环境的自然承载能力,使城市的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和破坏,造成城市生态平衡失调,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房屋越建越多,而且超负荷运转,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工环境也不堪重负。加上人口质量下降,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失业现象的加重,人口问题就日益严重。

二是资源短缺。城市人口过度聚集,对资源(包括土地、水、空气、森林、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与日俱增,而且使用不当,浪费严重,使得城市资源供不应求,越来越短缺,结果是房地价不断上涨,水资源和食物供应不足,清洁空气稀少等。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资源短缺的反映,直接影响了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三是环境问题。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交通拥挤,各种废弃物大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垃圾遍地,环境恶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四是社会问题。由于城市人口过多,竞争过度,失业现象严重,生活压力过重,造成城市人口心理失衡,性格变态,群体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社会发育不健全、不健康,人际关系冷淡,道德沦丧,犯罪率上升。这些问题是世界性的,到20世纪中期达到最严重的地步。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城市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生态问题。各种物流、能量流、人流、信息流是城市发展可利用的资源,是维持城市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对这些“流”的输入和输出应该有一个质的标准和量的要求,以保持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二是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生态问题,为产业结构、生产布局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三是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

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是一个很好体现“生态”本意的概念。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种、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居民安居乐业的人类住区。在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简单地说,生态城市就是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栖境。

生态城市中“生态”二字,已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概念,它实际上恢复了“生态”的本意,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的含义;生态城市中的“城市”,也不是单纯指城市建成区,而是“区域市”,它强调城与乡的空间融合,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布局融合,城市与区域的生态融合。在生态城市中,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既然“城市病”实质上是生态问题,那么要治愈“城市病”就要从生态入手。要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协调好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生态城市的基本性质,这一点使它不同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靠增加和保护绿色植物来单纯地追求自然环境的优美,不是一味地强调减少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反,它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追求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是同时强调要建立在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及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自从“生态城市”提出来以后,我国城市发展有了新的可喜变化。“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等成为当今许多城市发展追求的时尚,这是工业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但是,究竟提什么样的目标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仅仅建设“生态城市”是不够的,“生态经济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

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所谓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这是城市构成的根本要素。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将进一步要求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城市的模式,既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追求生态美,又要追求经济繁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人口城市资源环境相适应,这是未来城市所期望的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措施

第一,努力提高生态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中进行,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也是保护人类自己。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要深刻认识人类不能以傲慢的态度、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自然,而应与自然和睦相处。要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这是建立“生态经济城市”的坚实基础和思想保证。

第二,全面规划,周密设计。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体现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人类必须在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总体平衡所允许的范围内,改造现有城市和建设新的城市。因此,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不同类型城市的特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能照搬照套,要从实际出发,体现各自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有周密精制的设计。要对城市的体型、空间环境,包括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做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

第三,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21世纪城市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城市,产业结构将有明显区分。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是中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实现传统的产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同时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要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为了实现这双重任务,一方面是要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城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的战略选择。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若干阶段性,不同条件的城市逐步进入的过程。而多数城市将实行“高新技术融合战略”,即通过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活动,使传统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反过来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战略。在产业布局上应该将控制与分散结合起来,严格限制在市区内建立工厂,只允许发展低物耗、低能耗和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高技术工业和轻型小型工业。同时将大量的工厂分散到郊区。工厂拆迁让出的土地用于增加绿地,改善居所和周围环境。在中心城市周围兴建一些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城或卫星城,形成“生态经济城市”的模式。

第四,通过城乡经济社会互惠互利一体化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城市拥有比农村更高素质的劳动力以及科技等资源,生产力水平较高,产生影响力较大的城市经济;城市经济的发达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聚集力,拉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向城市集中。与此同时,农村大量剩余的要素资源和产品向城市流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满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的需求。因此,城市的发展拉动农村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又促进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城乡的共赢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通过软硬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提升城市的发展能力,促进城市向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城市公共部门对农村的援助,提高农村的发展和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城市扩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要素向城市转移,实现城乡互惠互利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现了国家五个统筹的要求,是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来源: 天津日报

相关文章:
人口流动显现“城市病” 城市生产力素质待提升
我国城镇化8大挑战 城市病基于调控机制不完全
中国城市化率增速加快 防止“城市病”迫在眉睫
沈阳:工业重镇打造生态城市
联合国人口基金呼吁全球有效规划城市增长
世界银行贷款改善辽宁城市环境管理
中国处于城市转型高峰期 每年1800万人口进城市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