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推进“碳税制度”和“碳排放交易”
这份历时一年完成的报告,在试图为中国评估低碳道路的潜在经济、社会及政治收益的同时,也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成本。报告承认,向低碳模式转型可能产生失业、物价上涨、财政收入减少等临时过渡成本,但最终会带来长期性收益,包括新技术领域竞争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人类健康危害的减少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等。马和励认为:“如果中国能充分抓住机会,依照报告的建议采取行动,将不但有利于中国的环境保护,同时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和食物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现实的具体政策建议。首先,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碳税制度”,即在那些碳减排成本较低的部门首先引入较低“税收负担率”(即“应交税费”与“营业收入”的比率)的碳税制度,并将所得税收用于新技术的研发。此报告主编、人民大学教授邹骥就针对“新技术”问题表示,在目前60多个最主要的减排技术中,有42个的核心技术,中国还并未掌握。因此他认为,在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中国自身的技术研发,至关重要。
其次,基于国家碳排放强度的中长期目标,引入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制度,也非常关键。此外,还要根据社会经济职能、法定权利、能力及参与温室气体排放直接性等因素,确定企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控制排放上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