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 近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计划财务司司长王邦中接受新华网和中国气象报联合专访时,就这一规划予以解读。
气象灾害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记者:我国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哪些,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陈振林: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70%以上为气象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每年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2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800多万公顷,造成人员死亡44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800多亿元,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
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能降到最低
记者:请简要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根据《规划》,经过10年的建设,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王邦中:《规划》主要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第二部分是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务;第五部分是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
未来我们将能见到一个怎样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规划》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其信息发布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我们期望在2020年八大工程得以建成,使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百姓的影响能降到最低。
陈振林:《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颁布实施对于指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解决涉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记者:2020年,当这一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后,我们能取得怎样的社会经济效益?
王邦中:效益分类有很多种,即使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来讲,不同行业情况也不同。在1996年气象部门做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显示,当时的气象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40,2006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1:50。如此推算,将来所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会更大,气象服务的效益会越来越显著。据统计,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已由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陈振林:1:50的比例从国际水平来看,已经属于世界前列,其他国家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1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到规划期末,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减少5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