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土壤污染的较量正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拉开大幕。
就世界范围而言,土壤污染尚是一个“新的问题”,在中国尤其如此,人们曾固执地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眼不见为净”,可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让人想起环保史上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它正是一本论及土壤污染的作品,蕾切尔·卡逊的这部书,1962年在美国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争议。
书中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经济部门的抨击,也震撼了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引发了人类既有思想的波涛激荡。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类的报刊上,并不能找到“环境保护”这个词。那时,流行于世的观念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中国更是“战天斗地”。
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人类主宰世界的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最终在这场思想的斗争中获胜。这之后,更多的环保法令和行动在全球实施,可人类的环境仍在持续恶化。
如何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统一,是全世界面临的复杂课题。土壤科研人员发现,即使是在南极上空或喜马拉雅山脉之巅,仍然会有DDT或六六六的残留。
严酷的现实逼问人类:如果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安全的食品和平衡的生态空间,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
怀着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最近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采访了土壤污染的研究者、治理者,以及相关的民间环保人士与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切身体会到土壤污染问题的复杂性与严重性。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每一寸安全而健康的国土都须加倍爱惜,治理土壤污染已是刻不容缓,好在战车已经启动。□(文/刘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