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长江环保面临两难选择:建大坝还是保物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4 月 2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我们正面对身患重病的母亲。”不管是环保人士、生物学家还是水利工程师,这些密切关注长江的人心痛地承认,这条曾经自由奔腾、生机勃勃的大江,正逐渐丧失活力。

4月中旬在长沙举办的第二届长江论坛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已有20多种鱼类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主要经济鱼类趋于低龄化、小型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而长江曾被誉为“鱼类基因宝库”,拥有鱼类378种,其中我国特有鱼类162种。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长江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报告称。鱼类和水生哺乳类动物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研究者将其作为长江生态状况的指示生物和记录器。报告同时指出,破坏长江生态的最大因素,正是人类。大坝、污水、酷捕滥渔和无数的船舶、挖砂机,夺走了许多鱼类和豚类的生命。

豚类危机

王丁轻点鼠标,一对银灰色的江豚跃入屏幕,一大一小,在水中嬉戏。这张照片,立即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在长江论坛的一个分会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这位专家语速急促而热情:“江豚很和蔼,你看它,爱笑,嘴角老是翘得很高,不像白鳍豚那么高傲。希望大家有机会去看看。”

话虽这么说,王丁却很担心,未来几年内,“长江江豚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白鳍豚”。20多年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十余头江豚相伴而行,此起彼伏,扬起阵阵浪花。如今,这种现象已极为罕见。科学家们初步估计,目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200~1400头,比15年前少了一半。

去年,王丁会同6个国家的鲸类学家,携带高倍望远镜和先进的声信号监测系统,从武汉出发,上溯至宜昌,再从宜昌直下上海吴淞口,最后折回武汉,历时38天,往返行程约3400公里,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的身影。

舆论普遍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王丁不愿接受,“这么大的长江,不可能说没就没了”。

2006年4月27日,有人报告看到了白鳍豚,尽管未经证实,他却认为,有理由相信仍有零星的白鳍豚个体生活在长江中。

但它确实太稀少了,这让王丁不得不接受另一种悲观的表述:其种群濒临灭绝。据估计,白鳍豚在1986年约有300头,10年后已不足100头。1997年11月,一个由300多人、52艘船只组成的考察团连续7天漂浮在长约1700公里的长江干支流和两大湖泊,只发现13头白鳍豚。

“如果长江不能支撑白鳍豚和江豚的生存,也许要不了多久,那一天就会来到——它最终也不能支撑同为哺乳类的人类的生存。”王丁认为,处于长江生物链顶端的白鳍豚和江豚,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如果白鳍豚被确认已经消亡,那将是第一个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物种。这是王丁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这位知名的鲸类学家很无奈,“保护大熊猫可以封山、移民,但长江上的许多人类活动无法禁止,现在的保护措施只能延缓长江豚类走向灭绝的速度。”

建大坝还是保物种?

董哲仁,这位水利部科技司前司长、全球水伙伴组织中国区主席,本是一位纯粹的水利工程建设者,后来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沉痛反思大坝对生态的破坏。

他性情温和,风度优雅,在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批评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斥之为“无序”,“对

生态保护是在敷衍,没有考虑到要把一个生态多样性的长江留给子孙后代”。

41年前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时,怀抱着高峡出平湖的宏愿。30余年间,他很少认真去思考,他设计的大坝将对生态造成怎样的影响。

1999年,他参加了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水论坛”。一位部长发言时,冲进来几位裸体示威者,他们把自己绑在椅子上,艰难爬行,身上刷着反对建设某大坝的口号。会场外,不少人在游行示威。董哲仁受到很大震动。在论坛上他还获知,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要上马一个大坝,难度极大。

“这些反对的声音,值得水利工程师们反思。”他说。

更直接的刺激来自国内。1965年,董哲仁在大学毕业前一年,随张光斗教授来到岷江的支流渔子溪做毕业设计。那里刚刚建成一个引水式水电站,生态很好,植被茂密,河里的鱼特别多,“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每天清晨,他都能看到对面山上一长串的猴子嬉闹着从树上吊下来,跑到河边喝水。一位高度近视的老师外出勘察地质情况,回头一看,一头黑熊正蹲在他身后。

2001年,当董哲仁再次来到这里时,却发出了一声哀叹:“完蛋了!”他所看到的渔子溪已面目全非:河水被水电站引走,有十多公里断流,植被消失,岩石裸露。

他同时发现,这种情况在岷江流域并不鲜见。原来有近40种原生鱼类活跃在岷江干支流,众多水电站的出现导致河流减水或断流,鱼类数量和种群急剧下降,许多河段生物多样性丧失殆尽。

“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董哲仁说,“用水发电,取得了经济效益,但留给后代的却是这样的河流,不再生机盎然,而是一团死气。”

目前,长江流域已建成水库4.57万座,加上在建的大中型水库,总库容将超过2113亿立方米;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在2001年底达2441座。如何评价这些水库和大坝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认为,它们导致河流生境消失,鱼类原有的栖息地和产卵地丧失,洄游受阻,“流水性鱼类,特别是众多的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河流的天然流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变化等,能向鱼类发出生命的信号:该产卵了,要避难了,可以洄游了。董哲仁认为,“水库的存在使得原本呈脉冲状态的水文变得平缓均匀,打乱了维持生态循环的水流过程。”

有调查显示,每年5-8月,当长江水温升高到18℃以上,如恰逢发生洪水时,长江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便会集中在重庆至江西彭泽的38处产卵场进行繁殖,产卵往往在涨水第一天开始,在江水不再上涨或涨幅很小时终止。三峡水库的建成,淹没了十几个这样的产卵场,并且使大坝下游的家鱼产卵期推迟了20天。

生物学家们不得不反复提醒热衷于大坝的建设者:水生物种的进化使它们适应了河流原有的自然水流条件,如果确保一个物种成功完成其生命循环周期所需的水流条件不存在了,这个物种将很快退化或消亡。

很不幸,长江三种鲟类的命运验证了这个论断:达氏鲟处于极危状态,白鲟被逼到了灭绝边缘,而中华鲟作为一种大范围迁徙的物种,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3000多公里来到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被葛洲坝水利工程截断。监测结果表明,截流25年以来,每年回到产卵场的亲体数量下降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2006年,中华鲟种群的雌雄比例竟高达9∶1。

“如果人的性别比例出现这种情况,人类将面临怎样的处境?”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马毅沉重地表示,“中国对环保的重视还没达到这种程度,即为挽救一个物种而停建一个大坝。”

300亿吨污水入长江

保护的脚步赶不上污染的速度。“长江的水质虽然比黄河、淮河和海河要好,但也已严重恶化。”曾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担任多年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的翁立达告诉记者。长江干支流河长3万8千多公里,目前被污染的河床已近28%。

沿长江分布的21个城市江段总长790公里,翁立达参加工作将近30年,眼睁睁看着污染带越漂越长:从最初的460公里扩散到上世纪90年代的565公里,最近已达650公里。

“在长江流域谈治污很难。”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摇着头无可奈何地说,很多人认为长江流量大,具有很强的稀释污染的能力。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发起了“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2004年10月,在江苏某市,他看到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造船厂、拆船厂等重污染企业,“沿几十公里长的江岸一字排开”。这些都是该市招商引资的“政绩”。

他和该市一位地方官员的对话被媒体广为传播。章琦问:“排污究竟怎么排?”对方满不在乎地回答:“直排啊。”章琦倒吸一口凉气:‘那么多污水直排长江怎么得了?’”官员说:“没事,长江的水大,一冲就进东海了。”

据统计,长江流域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6.5%,排污总量也超过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污水处理率不足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江,2005年这个数字接近300亿吨。

“保护长江万里行”专家组组长刘光钊是一位治污专家,他考察过长江沿岸大约30家污水处理厂,认为没有几家能达标排放,“说难听点,纯粹是个摆设,为了应付检查而已”。

他说,长江沿岸的城市都在学上海——把好水取走,把污水排进长江。对此他很愤怒,“这等于是在长江边设置一颗颗的定时炸弹,等有一天,长江承受不了了,怎么办?”

长江干流分布着近500个取水口,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方,“守在江边没水喝”。

污染对长江水生动物的影响一直在发生,导致它们中毒、遭受病害、畸形或死亡。最近在中华鲟产卵群体的组织内,特别是脂肪组织中,科学家们发现其内分泌干扰物含量较高,且随着年龄递增而增加,“这显示长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一些严重的污染事故则直接断送了许多鱼类的生命。2004年2月下旬,位于沱江上游的四川化工集团违法排放高浓度氨氮废水,致使沱江中下游河段氨氮严重超标,河面出现大量死鱼,水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几个月后,又一场污染事故导致大渡河大范围鱼类死亡绝迹,并毒死了体重达30公斤的罕见胭脂鱼。

长江生态系统崩溃?

有人问王丁:“长江在过去10年里最大的变化有哪些?”这位鲸类学家回答说,包括船舶增多,挖砂泛滥和打鱼方式的改变。人类的这些行为,被《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列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几大威胁。

在此次长江论坛的高峰论坛上,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局长金义华做了主题为《合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实现长江航运新一轮发展》的发言。一位环保人士很认真地听着。会后,他对记者直摇头:“这位局长的整个发言中没有提到一句航运对长江的污染,好像(长江的生态破坏)与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看这种意识,多么落后,还在GDP上。”

航行船舶产生的水下噪声会明显干扰依靠声呐定位和摄食的长江豚类,不仅如此,它们还面临更直接的危险。王丁出示了一张白鳍豚的照片,它的整个头部被船只的螺旋桨切掉。媒体过去多次报道过长江豚类和中华鲟死亡事故,被证实大多遭螺旋桨打伤致死。最惨的是一次清理航道,爆炸夺去了4头白鳍豚的生命,其中有两头怀孕在身。

“黄金水道”中的船只多到何种程度?去年考察白鳍豚期间,白天从宜昌到上海的单程,考察人员就记录到19830艘交通船和1175只捕鱼船,平均每公里12艘船只。有一次在长江下游,王丁说自己“几乎看不到水面”。从上海到张家港150公里,旁边有一个船队,“我们不断地超,但那一天都没能看到这个船队的头”。

还有挖砂船。在鄱阳湖,王丁感到“触目惊心”:枯水期并不宽阔的湖面,集中了上千艘数千吨位的挖砂船,湖面几乎完全被采砂和运砂船覆盖,曾经碧波荡漾的鄱阳湖水被搅成了一潭混浊的泥浆。来自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一位著名鲸类专家当场表示,这是她一生中见到的最为严重的人为生态灾难!

十几年前,鄱阳湖里的江豚有着这样的生活规律:早上从湖里出发,畅游30-50公里后进入长江干流,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们又回到湖中栖息。“现在这种规律早没有了,为什么?采砂是主要原因。”王丁说。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认为,采砂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产卵场,影响了它们的生长发育。

人为的生态灾难还包括对长江鱼类破坏性、灭绝性的捕捞,如使用迷魂阵、拦河网、筑坝、断溪截流以及电、毒、炸等毁灭性的方式。著名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认为,这是导致长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的主要原因。

迷魂阵对鱼类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死亡之阵”,其网孔通常只有几毫米大小,“连眼睛没睁开的鱼仔都逃脱不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张翼飞告诉记者,今年1月他在西洞庭湖看到的迷魂阵,“一眼望不到头,听老百姓说有一二十公里长”。

长江渔业的捕捞产量正在急剧下降,由1954年的42.7万吨跌至目前的10万吨左右。位列“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鲥鱼,在1968-1977年的10年间,年产量最高时曾有160万公斤,现在已基本绝迹。

鱼越来越少,被捕捞的鱼也越来越小。有监测记录显示,40多年前的洞庭湖所捕捞的草鱼、青鱼大多在15千克以上,而近年来,绝大多数只是半岁左右的幼鱼。

不少专家担心:这么下去,长江生态系统的崩溃是早晚的事。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长江江段禁渔期正式启动 对资源恢复起积极作用
长江枯水百年不遇 怀疑目光聚集三峡大坝(组图)
长江首份"体检"报告发布: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率不高
司法介入不足 用环境公益诉讼拯救长江水污染
长江论坛秘书长翁立达: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订3年内完成
国家林业局:加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迫在眉睫
三峡工程与长江缺水关系待定 影响需长期监测
中国启动“长江珍稀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
"世界地球日"数万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放流长江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